上海科技大學研究員因不當行爲被《Science》除名

來源|睦科學術、Retractionwatch等

2022年9月,有一篇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的論文特別火,題目叫《Structural basis for strychnine activation of human bitter taste receptor TAS2R46》。這篇論文研究了人類苦味受體的激活機制,被引用了68次,影響力着實不小。但是,才過了兩個月,《Science》雜誌就發了個“編輯關注聲明”,說論文裡的一張圖有點問題,好像數據不太對勁。這聲明一出,科學圈裡可就炸鍋了,大家開始質疑這篇論文的數據靠不靠譜。

這篇論文的共同作者,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的研究員Xiaoling Cao,一下子就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實驗重做,問題浮現

面對大家的質疑,《Science》雜誌沒有急着下結論,而是很嚴謹地處理了這件事。他們找了外部專家,和作者團隊一起重新做了實驗,特別是那個生物發光能量轉移實驗,就是那張有問題的圖的基礎。這一弄就是好幾年,直到2025年,《Science》才正式發了個更正聲明,把原來的“關注表達”改成了“勘誤”。調查結果顯示,新做的實驗數據根本沒法給原來的圖提供有力的支持,而且關於“預耦合”的結論也比原來弱了很多。不過,有意思的是,就算把那兩張有爭議的圖給刪了,編輯們還是對論文的“關鍵發現”很有信心。這說明科學修正也得講究個平衡,不是全盤否定,而是得精準糾錯。

警示研究員被除名,學術生涯終結

結果,共同作者Xiaoling Cao被認定是這次不當行爲的責任人。勘誤聲明裡明確說了,她“存在不當行爲”,還負責論文裡被刪掉的那部分內容,所以她就被剝奪了作者身份。現在,Xiaoling Cao已經“離開”了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的官網上也找不到她的名字了,也聯繫不上她。同時,通訊作者Zhi-Jie Liu和Tian Hua也沒有任何迴應。這起事件不僅讓她的學術生涯到此爲止,也讓人看到了科學誠信的殘酷一面:一旦越界,後果可是很嚴重的。

勘誤聲明

爲何不撤回論文?

很多人好奇,既然問題這麼嚴重,爲啥《Science》不直接把論文給撤了呢?雜誌的傳播總監Meagan Phelan給出了答案。她說,編輯選擇和作者團隊合作更正,而不是撤稿,是因爲研究的核心結論“還是站得住腳的”。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這遵循了出版倫理委員會的指導原則:不能因爲一部分有問題就撤稿,核心目標是“糾正文獻,而不是懲罰作者”。這個決策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它既維護了科學的連續性,又警示了不當行爲的代價,完美地詮釋了學術出版的彈性和原則。

這起事件可不僅僅是一篇文章或者一個研究員的事兒,它讓整個科學界都開始反思。從2022年的疑慮到2025年的更正,整個過程就像一部微型紀錄片,展示了重複實驗的力量和編輯智慧的平衡。它提醒我們:科學進步是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的,任何不當行爲都逃不過大家的眼睛,最終都會被曝光。

由於公衆號改版,爲防錯過更多資源,給我們加個星標吧

說明:來源|睦科學術、Retractionwatch等,如需轉載,請在開頭註明來源。僅供學習交流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只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公衆號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Hilib oy)刪除,感謝支持!也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分享、投稿、申請轉載、互開長白。

瞭解更多信息

↓↓↓歡迎點贊和推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