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將建雷射核融合發電站 2045年營運「電價只有美國一半」

▲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張傑。(圖/翻攝微博)

記者陳冠宇/綜合報導

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張傑在2025浦江創新論壇主論壇上透露,他的團隊已於2024年底在上海嘉定啓動研究基地建設,將在上海建設第一座聚變(核聚變,臺灣稱核融合)能電站,希望於2045年實現商業營運,且運用團隊提出的點火方案,最終發電成本將只有美國核融合發電的一半。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雷射核融合裝置是美國國家點火設施(NIF),美國科學家除了提高增益效益外,開始對高重頻技術研發。張傑透露,目前NIF的增益已達到4倍,按照美國核融合發展路線圖,將於2045年實現商業運行,每個千萬瓦時成本將低於現在所有其他能源。

在過去6年,張傑帶領團隊進行了11輪大型物理實驗,解決並驗證了所有重要物理問題,他們使用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的「神光2」升級裝置。「在剛結束的第11輪實驗中,我們獲得的聚變三乘積達到世界最高,預計於2028年可實現點火」。

張傑還提到,在實現點火後,他們一方面要提高增益,一方面要提高重複頻率,「目前美國瞄準10赫茲,我們希望直接達到50赫茲,對發電而言,重複頻率越高越好」。

「我們將通過三步走,在上海建設第一個聚變能商業電站」,張傑說,他們預計在2030年前後,實現雷射核融合實驗堆的所有關鍵技術研發,從2031至2035年開始進行雷射核融合堆的工程研製,最終希望在2045年達到商業運行的目的。

「我們的技術方案與美國相比,各有優勢和困難」,張傑說,美國的方案增益效率更高,而且增益越高,相對的雷射驅動能量百分比佔得更低,更有利於雷射核融合發電站的建造。

核融合發電站性能最終要表現在電價上。張傑說,到2045年,美國核融合的電價預計爲0.37元/千瓦時,「而我們是他們的一半」。

▼核融合裝置。(示意圖/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