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組織峰會 西方誤讀的訊息

逾20位外國領袖齊聚天津,參加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外界多以「習近平藉機團結對川普不滿的國家」,來看這次天津峰會,這個看法未免失之於簡單;這次峰會的意義在於,每個國家都在川普推動的全球新變局中,尋找自己的方向,中國尤其精準把握對自己有利的時機。

此次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的規模歷來最大,而且跨出過去僅限於安全與政治性質,決議建立「上合組織開發銀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宣佈提供20億元人民幣援助與100億元人民幣貸款,強調在有需要的成員國實施100個「小而美」民生項目與教育合作,藉此加深各成員國之間的經濟紐帶。

首先,在川普推動的反全球化混亂局勢中,中國的確是想成爲制衡失控美國的可靠力量,可是北京想這樣做,已經很久了,但直到川普的第二任上臺,才提供中國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川普第一任時,執意退羣,與盟友作對,時機也曾類似,但當時北京仍然陷在「戰狼外交」的迷思中,沒有善加把握,等到拜登上臺,重新鞏固盟友共同對付中國,這個機會就消失了。

現在川普再度執政,強行推動關稅政策,搞得天怒人怨,中國這次不容良機錯過,利用天津峰會以及大閱兵,推動一個不再由美國主導的世界願景。

過去西方看上海合作組織,或是金磚集團的時候,往往強調彼此的分歧,認爲把他們凝聚在一起的只有反美,智庫分析時,也常強調在上合組織中,俄羅斯與中國的勾心鬥角,爭奪中亞的影響力,或是金磚集團中,印度別樹一幟,希望與中國爭奪金磚的主導權。

如今情勢有很大的轉變,俄羅斯現在比以前都更依賴中國的經濟支援,沒有了歐洲的市場,俄羅斯能源急需另尋出口,在這次普亭訪中行程中,中俄簽署「西伯利亞力量二號」天然氣管協議,確保俄羅斯的外匯收入,以及中國的能源安全。

至於印度,因與美國的關稅衝突,總理莫迪突然宣佈要來天津參加峰會,媒體的焦點集中在他身上,上合峰會看莫迪,九三閱兵看金正恩,莫迪與金正恩都已七年未到中國訪問,他們的出席,自然成爲新聞事件。

會議開始前,外媒捕捉到莫迪拉住俄羅斯總統普亭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手,將三人拉在一起,三巨頭有說有笑好一會兒,其中莫迪的笑聲最明顯,印度媒體評論,此舉是象徵着三巨頭團結,對美國總統川普發出強烈訊號:歐亞大國不會聽美國指揮,川普對此非常不滿,已決定不會出席年底由印度主辦的「四方會談」高峰會,不啻宣佈這個組合的死刑。

可是莫迪在來天津參加上合峰會前,先訪問日本,而在天津峰會之後,他卻沒有就近參加北京舉行的九三閱兵,可以反映出印度在中美關稅壓力下的戰略考量,也體現出複雜的地緣政治默契;不參加閱兵,是爲了擔心得罪日本怕傷了東京的感情,同樣的,先去日本訪問,商討「四方會談」供應鏈的問題,也在平衡外界對他太靠近中國的感覺。

這不僅是印度如此,同屬上合組織的巴基斯坦,與中國、美國的關係都密切,而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近日纔在川普調停下停火,也表示想加入上海合作組織,顯示了各國都在多方避險,希望與兩邊同時打交道。

究竟上合組織目的爲何?西方國家指責,中俄伊等主要上合組織成員,想要重塑戰後國際秩序,其實他們所要的,無非是回到原來的國際秩序;俄羅斯以戰爭手段,極力抗拒北約東擴,伊朗則是抵擋不過美國與以色列的經濟與軍事壓力、託庇於上合組織,而中國的習近平則是發表「全球治理倡議」,希望能夠提出替代美國此刻霸權主義的方式。

究竟是誰變了?是美國與西方?還是中俄伊?這是我們在面對世局時值得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