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金融和科技發展有望實現四級躍升|投資人說
上海市國際股權投資基金協會聯席理事長、源星資本創始人兼董事長 卓福民
從突圍到突破再到突進 上海的科技和金融將“全面開花”
第一財經:就在不久以前,上海官宣城市經濟規模進入了5萬億元以上的新階段,引發各方關注和熱議。作爲在上海金融和產業界從業超過40年的“老將”,也是上海市國際股權投資基金協會的聯席理事長,回顧過去幾年的發展,您認爲上海在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科技中心建設的過程中,有哪些成果或故事是讓您感受尤爲深刻的?
卓福民:上海步入到5萬億城市經濟規模的賽道,這個非常不容易,作爲上海人,首先我們要恭喜上海取得這麼好的一個成果。我回顧一下,在科技和金融的結合方面,我認爲是這麼多年來,上海經濟進入到快車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如果回顧從80年代90年代,一直進入到21世紀,我認爲上海在這個方面經過了三個階段,一個階段就是“突圍”,第二就到了“突破”,第三階段,特別是進入21世紀,我們進入到“突擊”階段。這個階段我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中芯國際。2000年,中芯國際的創始人當時在上海、香港等全國四個城市考察,最後決定放在上海。我記得當時,我在上海實業工作,上海實業在中芯國際初期成立的時候,我們當年就一舉投了1.8億美金。經過了20多年,2019年科創板成立。2020年,中芯國際花了29天,以創記錄的速度,(在科創板上市)募了500多億。中芯國際在上海落地,現在成爲全國半導體行業的一個集聚地,這都跟歷年來,歷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和前瞻性眼光是完全分不開的。
最近幾年,另外一個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上海市把科技創新、股權投資作爲重點打造的集聚地。最近幾年來,上海在私募股權和創投基金方面,已經在全國名列前茅。無論是基金的數量、基金管理人的數量、基金的規模都是第一位。由於這麼好的一個基礎,我認爲,上海具備了進一步向外拓展的基礎。這個基礎是什麼,我認爲下一步要做“突進”,全面地開花。
“突進”離不開人才 資本和營商環境的持續加持
第一財經:未來在上海加快“五個中心”建設的過程中,如何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提升科技創新策源和高端產業引領功能,您認爲上海還有哪些潛力可以發揮,或者有哪些新的空間可以探索嗎?
卓福民:下一步如果要“突進”的話,我認爲無非是圍繞兩個“才(財)”。一個是人才的“才”,一個是資本的“財”,還有就是一個生態環境。去年我認爲上海在這個方面,發展的速度是非常快,出臺了非常多的政策,特別是在股權投資方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大先導產業的母基金,總體的規模目前對外宣佈是800多億。從宣佈一直到遴選GP(普通合夥人),到最後落成,整個時間沒有超過半年,速度非常快。
那麼,如果有了資本的“財”,關鍵還要有全球資源配置的人才。在人才方面,我認爲上海是有機會來吸引的。就像我剛纔提到的例子,中芯國際當時的創始人張汝京爲什麼選擇上海,他是一個國際性人才。再比如說,我的基金投資過一家企業,叫聯影醫療。聯影醫療爲什麼選擇在上海創業,這也有他的道理。到了現在這個階段,如果上海要“突進”的話,怎麼樣高能量地、高質量地,更好地配置全球性的人才資源,這個方面還可以做點文章。用最好的配置,吸引這些最高端的人才來到上海。
同時我認爲,在創投這個領域裡面,目前的這筆資金,儘管我們是全國第一了,但是我們現在對標不是國內,而是對標國際。我們現在資本還是不夠,所以三大先導產業的母基金,我認爲光是現在800多億肯定不夠,千億也不是一個夢,而且更多的可能不是一千億,應該兩千億、三千億持續地加持和加力。
關於整個營商環境,我相信上海做的不錯,如果說還要進一步的話,我認爲還是有機會。在一些生態環境,尤其是創投生態環境方面,我們覺得,還有一定的優化空間。所以“突進”我認爲是上海未來可以實行的一個策略。
上海金浦智能科技投資總裁、創始合夥人 田華峰
政 產 學 研協同發力是上海發展先導產業的關鍵路徑
第一財經:2024年,上海的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到1.8萬億元,這1.8萬億中,所取得的具體成果很難一一細數。我們知道,金浦智能的所有投資,都聚焦在這些新興領域。在您看來,上海在先導產業的發展上,有哪些獨到的經驗、路徑和模式?
田華峰:首先從整體上來說,上海三大先導產業的特點就是產業基礎雄厚、產業附加值高,同時技術壁壘也非常高。上海發展三大先導產業,我們認爲有幾方面的優勢或者特色。首先是產業鏈比較完整,比如半導體產業,每個細分領域都有龍頭企業,如半導體的設備、材料、零部件、設計和EDA軟件等,因此從全國來說,上海半導體產業的產業鏈最完整,產值也最大,而且在科創板的上市公司數量也最多。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產業也都體現這樣的特點。
其次,上海在支持三大先導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產學研結合的效率非常高。我們最近投的一個做半導體核心零部件的企業,就充分體現了這樣一個特徵。這家企業它是做半導體前道設備的一個關鍵零部件,叫射頻電源。雖然上海在半導體設備的整機方面已經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但在一些核心零部件方面還有待突破。在這家企業的創始人準備創業的時候,我們評估下來覺得他們團隊很優秀、規劃的產品也很有競爭力,所以我們就把這家企業對接到了臨港集團的園區,之後園區爲他們提供了很多的支持。與此同時,由於企業的一位創始人是交大的老師,而交大與臨港有產學研合作的孵化機制,我們也通過臨港集團的協調把這家企業納入了這個合作機制,並通過這個合作機制進一步爲企業提供各種支持。而我們作爲重點投資半導體的機構,也爲公司對接了早期投資人、核心高管和重要客戶。總的來看,這個項目充分體現了上海產學研結合高效率推動企業創新發展的特點。
再次,作爲長三角一體化的龍頭,上海的三大先導產業在推動長三角產業一體化方面也是發揮了引領作用。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觀察上海發展三大先導產業體現出了政府的高度重視、政策的積極支持以及民間的廣泛參與,同時還有各類金融機構積極支持的這樣一些特點。
28個未來產業有望帶動多條產業鏈發展 推動上海產業升級
第一財經:今年,上海還將實施三大先導產業新一輪“上海方案”,並且還會出臺實施區塊鏈、低空經濟、大飛機、新型儲能、新材料、超高清、核電等產業支持政策,打造28個未來產業試驗場。您對此有何期待嗎?
田華峰:我們首先認爲,這些領域對我們投資機構來說,肯定會涌現出一批優質的創業企業,同時也將共同推動上海的創業創新和產業升級。28個產業裡面,比如說像航空產業鏈,因爲上海本身是大飛機企業——中國商飛的總部所在地,所以,隨着 C919的批量交付,我們認爲會帶動很多國內的供應商的發展。就像特斯拉在上海的落地,帶動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發展一樣,我們認爲,像大飛機的陸續交付肯定也會發揮同樣的作用。這也有望推動上海乃至全國的航空產業鏈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另外,像生命科學領域,比如腦機接口,因爲上海本身無論是在生物醫藥還是在人工智能方面,都已經有非常好的基礎了,同時上海的醫療資源也是非常豐富的,因此我們認爲上海發展這些產業都有着非常雄厚的基礎和產業鏈資源,所以我們對這些細分領域的發展也是充滿了信心。從我們的角度來說,我們也希望,在這28個產業裡面,我們也能積極做出更多的貢獻。特別是在一些創業企業和科研成果的孵化和扶持方面,我們也希望在各級政府,包括我們基金的基石投資人的支持下,能夠爲上海培育出更多優秀的創業企業。
路博邁基金副總經理 許亦先
看重上海優質的營商環境和創新土壤 將加大在華投資
第一財經:路博邁基金的母公司是有着八十多年曆史的資產管理公司,目前管理資產規模超過5000億美元。和很多頂尖的外資金融機構一樣,你們也選擇在上海落子和展業。2022年,路博邁基金在上海正式設立,從近三年來的發展來看,上海在金融領域有哪些政策或舉措,是讓你們最爲受益的?與此同時,您如何看待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進展?
許亦先:首先,路博邁作爲一家全球性的資管公司,我們多年來是非常關注在中國的業務拓展機會。當我們國家推動金融進一步對外開放的相關政策出臺之後,我們就立刻把目光瞄準到了上海。因爲上海首先在爭取一些國家的政策落地方面,是有一些得天獨厚的優勢的,確實是幫助了我們在中國成爲第一批獲得公募基金牌照的外資公募基金之一。
第二就是上海的營商環境。舉個例子來說,其實在2018年,我們集團就在上海先行設立了一家兄弟公司,就是我們的 QDLP私募基金,當時也是獲得了上海市政府、商務委和金融局的大力支持。而我們的公募基金牌照,在2022疫情期間,也得益於上海市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的支持,中國證監會,也就是我們的上級監管單位,對我們公司進行了實地的現場檢查。如果得不到上海市政府的相關支持,當時這些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對於我們獲得牌照也會帶來極大的挑戰。
第三,我們覺得,上海作爲一個充滿金融創新精神和優秀人才聚集的國際都市,爲我們公司在上海開發相關的金融創新產品,提供了優渥的土壤。比方我們在2023年,發行了外資公募裡的第一隻綠色債券的公募基金;同時,在2024年我們也發行了全市場第一隻氣候變化主題的債券公募基金,這些基金都獲得了上海本地的一些金融機構的支持和幫助。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集團對於我們中國的公募基金公司,已經完成了從展業以來的第四次增資。我們覺得,隨着上海市政府包括各個部門的進一步對外開放和相關的政策落地,我們對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前景是相當充滿信心的,所以集團也是準備進一步地加大在中國的投入。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大有可爲 將與上海本土人才攜手創新
第一財經:作爲國際金融中心,2024年,上海市金融業增加值增長7.9%,各類持牌金融機構達到1782家,全市金融市場成交總額同比增長超過8%。未來,上海還將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作爲外資金融機構,您從中看到了哪些機遇?
許亦先:我們也是在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相關政策出臺之後,做了相關的研究和分析,我們自認爲公司在綠色金融、養老金融和數字金融這三大方面是可以結合我們集團的優勢以及在上海本地的一些投研成果去發光發熱的。特別是在上海這麼好的環境下,我們覺得是大有可爲的。
舉例來說,在綠色金融方面,我們未來也是準備進一步地加大投入,開發更多的相關產品。甚至我們集團也是早在幾年前,就把更多的 ESG,也就是跟綠色金融和氣候環境變化相關的一些研究部門搬到了上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數字金融。特別是在 AI大發展的時期,即2023年開始,我們集團就已經跟海外的OpenAI達成協議,一起推出了 NB GPT(路博邁集團首字母是NB)。所以在這些大的背景以及集團的賦能下,我們在近期會推出一隻包含量化策略的產品,這應該也會是我們公司在中國第一隻運用AI因子的產品。這些新產品的開發既得益於集團的賦能,也得益於我們在上海和本地人才共同的本土開發。在我們上海的公司,我們有效地把這些優勢結合了起來。這又再次充分說明了,上海作爲全球化的都市,作爲一個全球化的金融中心,確實能夠爲我們這樣一個全球性的基金公司提供很好的賦能,幫助我們在這片土地上發揮好,做好金融的“五篇大文章”。
源星資本、金浦智能科技投資、路博邁基金免責聲明:
本文所載內容僅供專業投資者參考使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所載信息或所述意見並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值班編輯:格蕾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