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投票給 MAGA? 政教混搭如何燃燒美國民主
▲在追悼會上,讚美詩與佈道口吻的演說、黨派口號與憤怒控訴彼此交錯,將宗教語言與政治動員混合成一場新的美國式「神聖政治劇」。(圖/路透)
●江岷欽/世新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人之所以不安,並非因爲境遇,而是因爲自己對境遇的詮釋。(Men are not disturbed by things, but by the view which they take of them.)--古羅馬哲學家 愛比克泰德(Epictetus)
2025 年 9 月 10 日,美國保守派行動者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猶他谷大學校園遭到狙擊槍擊,當場身亡。兇嫌已被起訴加重謀殺與妨礙司法,檢方表明將追求死刑。
這起政治暴力事件震撼全美,迅速被納入一種「殉道敘事」:在追悼會上,讚美詩與佈道口吻的演說、黨派口號與憤怒控訴彼此交錯,將宗教語言與政治動員混合成一場新的美國式「神聖政治劇」。
在儀式上,塔克.卡爾森(Tucker Carlson) 以講道開場,柯克遺孀艾麗卡 (Erika Kirk) 公開宣告寬恕兇手,副總統範斯承認「這兩週談耶穌的次數超過整個政治生涯」。但同場,也有人把政敵稱作「什麼都不是」,史蒂芬.米勒更聲稱「天使的淚已化爲火焰,燃燒在我們心中」,這些語言將哀悼升級爲動員,把悲痛轉化爲仇恨,這並非偶然,而是當代美國政教混搭現象的典型展演。
歷史的回聲 宗教與民主的糾纏
美國的建國者深知,民主制度若無道德支撐將難以持久。約翰.亞當斯直言「我們的憲法只爲一個有宗教與道德的人民設計。」托克維爾在十九世紀也觀察到,美國人幾乎無法把自由與基督教分開。在二十世紀,Niebuhr、Heschel、金恩牧師等公共神學家,以宗教語言呼喚節制、正義與和解,提供了深度與批判的道德框架。
然而,這一傳統在近年逐漸瓦解。今日的美國,宗教不再只是「前政治」的德性泉源,而是被黨派徵用的動員工具。公共神學的強調罪與節制,被取代爲激情、征伐與絕對化的善惡二元。
趨勢數據 宗教回潮與黨派重疊
近年調查顯示,美國人對宗教在公共生活中影響力的主觀感受正出現逆轉。Gallup 2025 年六月的調查指出,34% 認爲宗教影響力「正在上升」,顯著高於一年前的 20%;雖然仍有 59% 認爲影響力下降,但趨勢變化明顯。
在選舉結構上,白人福音派依舊是共和黨的鐵票基本盤。2024 年超過八成白人福音派支持川普,白人天主教徒與主流新教派也呈現傾向。研究顯示,「基督教民族主義」傾向與投票行爲高度正相關。當宗教身分與黨派忠誠重疊,政治衝突便容易被賦予神聖戰爭的色彩。
這也說明了,爲何柯克之死會被迅速升格爲「殉道事件」:因爲對許多支持者而言,信仰與黨派幾乎不再可分。
政教混搭的六大危機
大衛.布魯克斯 (David Brooks)在9月25日《紐約時報》專欄直言,柯克追悼會的語境顯示,美國人已失去對政教關係的理論框架。他指出至少六大危險:
政治靈戰化:選舉被視爲耶穌與撒旦的戰爭,恐懼取代希望。
德性教育扭曲:教會培養的不是信望愛,而是仇恨、征服與支配。
狂喜上癮:敬拜音樂的激情氛圍滲入政治,削弱協商節制。
宗教混雜(syncretism):信仰耶穌與忠誠 MAGA 混爲一談,宗教被政治化,政治被神聖化。
虛僞與自我矛盾:領袖口稱「愛與和平」,卻以攻擊性言辭動員羣衆。
忽視罪惡:缺乏自我節制與對「罪」的認識,導致權力橫行。
布魯克斯強調,民權運動神學的核心,在於承認「人人皆爲罪人」,因此必須節制自我;而當前的 MAGA 敘事,則缺乏這種約束。
從制度到語言 政教錯位的後果
事實上,追悼會現場揭示的不是個人哀悼,而是制度裂縫。這種裂縫至少表現爲四個層面:
公共理性被情緒取代:當政治演變爲祭壇式動員,協商與證據失去價值。
宗教儀式被政治劫持:原本爲安慰哀傷的儀式,被充斥着憤怒與分裂語言。
異議正當性受侵蝕:對手不再是公民對手,而被視爲不可救贖的邪惡。
語言滑向去人化:當「害蟲」「什麼都不是」成爲口號,暴力便更容易被正當化。
這正是政教混搭的最大危險:它不只是語境問題,而是制度文化遭裂解,民主日常被轉換爲「靈性戰爭」。
▼美國保守派評論員柯克(Charlie Kirk)的葬禮,在當地時間21日在亞利桑那州格蘭代爾(Glendale)舉行,大批民衆前往現場悼念。(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可能的修復 重建分際與公共神學
當然,這場危機並非無解。歷史提醒我們,宗教與政治可互補而非互害。強納森.勞許在新書《十字架的宗旨》(Cross Purposes) 中指出,基督宗教是美國民主的「承重牆」;若它倒塌,整個制度都將受損。他認爲,靈性提供意義與善惡的答案,世俗程序則提供治理的理性與證據,兩者需各守其位,纔可能互補。
因此,這場危機需要三層修復:
宗教界重建公共神學:強調節制與憐憫,而非政爭與動員。
政黨自限:避免將宗教語彙化爲選舉工具,維護制度中立。
社會中介降溫:智庫、公民論壇、教育機構應提供理性平臺,把「善惡之爭」轉譯爲可協商的政策分歧。
這些不是抽象理念,而是防止「信仰被俘虜、民主被點燃」的具體防線。
殉道與民主的試煉
「上帝投票給 MAGA?」這句挑釁性的提問,本質上是一種警告。上帝當然不會替任何政黨投票;真正把信仰與選票綁在一起的,是人,是政客,也是被動員的羣衆。
柯克之死本是一場需要莊嚴哀悼的悲劇,但在政治化的語境中,它被轉化爲「殉道燃料」。這樣的殉道敘事,強化了「敵人不可救贖、摧毀合理化」的思維,將民主拖入零和的深淵。
若美國不能及時恢復政教之間的正確距離──讓宗教回到德性的泉源,讓政治回到程序與責任──那麼,燃燒的將不只是民主,更是信仰本身。
真正值得守護的,不是誰的黨徽,而是每個人可被說服、可被質疑、可被約束的自由心智。
▼柯克之死本是一場需要莊嚴哀悼的悲劇,但在政治化的語境中,它被轉化爲「殉道燃料」。(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