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又出包、覺得自己不如人?重建自信心只需2個小習慣
▲在職場中,失誤與表現不佳時常讓人懊惱自疑,長期揹負壓力與否定情緒,不僅拖垮工作表現,也可能悄悄侵蝕心理健康。(圖/Pexels,下同)
記者萬玟伶/綜合報導
在職場中,許多人都曾經歷過因失誤而懊惱、因表現不佳而懷疑自己的時刻。面對壓力與自我否定,若長期無法調整心態,不僅影響工作表現,也可能對心理健康造成衝擊。日本《Women’s Health》近日訪問臨牀心理師兼公認心理師鬆島雅美,針對「覺得自己工作做不好」的困擾,提出專業且實用的建議!
鬆島雅美指出,「工作做不好」並不等於「沒用的人」。許多會責怪自己的員工,其實是非常認真且努力的類型,只是容易被失敗感淹沒,忽略了自己已經完成的部分。她強調,積極思考者的共通點不是永遠不沮喪,而是具備「切換心態」的能力——即使失落,也能在短時間內調整狀態,避免長時間陷入負面情緒。
專家建議,首先要弄清楚自己「卡關」的原因。可以將困難寫下來,或與他人分享,以找出解決方法。並且養成同時關注「已經做到的事」與「困難所在」的習慣,這有助於逐步改善問題,減少無謂的自責。
在訪談中,鬆島也分享了提升韌性的「語言替換力」。她舉例,當覺得「沒能像平常一樣做好」時,可以改成「現在腦袋有點難運作,先休息一下吧!」。
如果意識到「又犯了同樣的錯」,則可轉換爲「試着改變做法看看」或「向擅長的人請教看看」。
至於「跟別人相比,自己能做到的很少」,則可以換成「把自己已經能做到的事情,再繼續往上提升吧」。
透過這樣的語言轉換,能減少自責感,並引導思維走向具行動力的方向。
除此之外,她還提供兩個能立即上手的日常練習:
1. 每天記下一件「做到了的事」——無論大小,讓自己意識到每日的累積。2. 每天早上花三分鐘,在鏡子前宣告「今天不做的事」——例如「不太勉強自己」、「不和別人比較」,爲當天的心態設下健康的界線。
現爲臨牀心理師、公認心理師的鬆島雅美,長年致力於改變「心理照護是隻有生病的人才需要」的觀念,並透過科學化的心理訓練協助不同族羣強化心理韌性。她開發並提供「方法與結果可見的心理學」課程,累積爲災區、診所、學校、就業支援中心等地超過三萬人提供諮詢輔導,並支援過二千多名包括奧運選手在內的運動員。她的累積經驗也顯示,當個人能有意識地管理內心對話與專注焦點,不僅能減少挫敗感,還能爲職場表現與生活品質帶來正向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