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理財收益率降至2.12%,二季度新增千萬投資者
最近,王童打開各家銀行手機APP看了一眼自己持有的幾款理財產品,近半年收益最好的是交銀理財一款14個月封閉期的R2級(較低風險)固收類產品,年化收益率爲2.6%;中銀理財一款最短持有期180天的“半年寶”近6個月年化收益率爲1.98%。這一表現不及印象中去年同期的理財收益水平。
王童看過兩款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前者是2.85%~3.05%/年,後者是1.9%~3%/年)後感到疑惑:同樣是固收類產品,收益表現爲何有如此差距?行業平均收益水平怎樣?
近期,銀行業理財登記中心發佈的理財市場半年報爲王童揭開了“謎底”:上半年理財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爲2.12%,比去年同期的2.8%下行了68個基點(BP)。
這份報告也釋放了上半年理財市場運行的多維信息。截至6月末,理財市場存續規模爲30.67萬億元,增速有所放緩,較公募基金規模差距擴大至3.72萬億元。不過,上半年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增超8%,達到1.36億,其中二季度單季有千萬投資者“跑步進場”,接近去年全年增量。
理財規模較基金差距走闊
伴隨存款利率進一步下行,存款搬家趨勢和理財市場運行情況受到更多關注。
《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5年上)》(下稱《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全國共有194家銀行機構和32家理財公司共有存續產品4.18萬隻,存續規模30.67萬億元,較去年末增加了7200億元。
對比來看,據中基協最新數據,截至6月末,我國境內公募基金管理機構共164家,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淨值合計34.39萬億元,較去年末增加了1.56萬億元。
這也意味着,自2023年年中理財規模被公募基金趕超後,二者差距仍在擴大。從擴張速度來看,6月末理財規模較年初增加2.38%,較一季度末增加5.25%,同比增加7.53%,同期基金增速分別約爲4.75%、6.73%、10.65%。
從增量驅動來看,考慮到一季度理財規模小幅回落,上半年理財市場存續規模增量主要由二季度貢獻,二季度單季增量約1.53萬億元。
“(這一增量)低於上年同期對公、零售雙重‘脫媒’助推下1.89萬億元的增量,但高於2021~2023年(同期)0.64萬億元的增量中樞。”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認爲,二季度理財規模有超季節性增量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寬貨幣基調下,理財淨值表現有支撐;二是存款再降息,“脫媒”力量利於理財規模增長;三是一季度理財規模增量基數較低。
理財公司作爲理財市場絕對主力的地位還在進一步鞏固。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理財公司存續理財產品規模爲27.48萬億元,同比增加12.98%,佔全部理財產品的比例爲89.6%,佔比較年初又提升了1.8個百分點。
二季度千萬理財投資者“跑步進場”
一個值得關注的數據是,今年二季度,理財投資者“跑步進場”,單季增量已經接近去年全年增量。
《報告》顯示,截至6月末,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較年初增長8.37%,達到1.36億。其中,個人投資者數量較年初新增1029萬,機構投資者數量較年初新增19萬。
對比一季度末投資者數量(1.26億),這一增量主要發生在二季度。而去年全年,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的增量分別是1097萬和29萬。
另一個重要變化是個人投資者風險偏好提升。截至6月末,持有理財產品的個人投資者數量最多的仍是風險偏好爲二級(穩健型)的投資者,佔比接近34%。不過,相比去年同期,風險偏好爲一級(保守型)和五級(進取型)的個人投資者數量佔比分別增加了1.03個百分點和1.25個百分點。
相比去年末,高風險偏好和低風險偏好投資者佔比則呈現明顯的一上一下趨勢。中金公司報告認爲,這一變化扭轉了過去4年理財客羣風偏持續下行的趨勢。
作爲1.36億理財投資者中的一員,王童最關心的還是理財投資回報情況。數據顯示,上半年,理財產品累計爲投資者創造收益389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4.18%;平均年化收益率(統計期內每個月收益率的算術平均值)爲2.12%,較去年同期的2.8%有所回落。
對比來看,截至二季度末,1年期同業存單(AAA)、5年期二級資本債(AAA-)、10年期國債收益率季度均值分別爲1.71%、1.96%、1.67%,較一季度分別下降11.5BP、1.8BP、4.5BP。
“求穩”依然是理財管理機構的主流風格,但也隨着投資者情緒和市場變化有所調整。截至6月末,風險等級爲二級(中低)及以下的理財產品存續規模佔比爲95.89%,較年初增加2個百分點;風險等級爲四級(中高)及以上的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約1000億元,較年初增加200億元,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爲0.32%,較年初略升。
“理財現有的產品貨架可能無法充分分享低利率時代大財富行業的紅利,未來或需更重視產品的適配性。”中金公司報告指出。
現金管理類產品縮水近萬億
從產品形態來看,上半年,受到市場、監管、產品本身特點等多重因素影響,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進一步縮水。
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開放式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爲24.82萬億元,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80.93%,較年初增加0.13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增加1.06個百分點;封閉式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爲5.85萬億元,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19.07%。
其中,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爲6.4萬億元,佔全部開放式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爲25.79%,較年初減少4.38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減少7.09個百分點。對比去年末存續規模7.3萬億元,現金管理類產品在今年上半年縮水近萬億元。
王一峰認爲,現金管理類理財規模相對承壓主要受產品收益率較低、吸引力相對不足影響。根據普益數據,6月現金管理類理財近7日年化收益率降至1.45%,而同期固定收益類理財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爲2.6%。
他判斷,後續現金管理類理財規模增長或仍將承壓。首先,現金管理類理財資產配置中,同業存單、存款等資產佔比相對較高,廣譜利率下行、各類高息存款受限,疊加組合久期限制較嚴、配置策略相對有限等因素,現金管理類理財收益率持續承壓下行。其次,部分理財公司小產品打榜、高收益現金類產品行爲被進一步規範,也一定程度上約束了其“野蠻生長”空間。再次,一攬子支持性政策推動資本市場景氣度提升,或對高流動性的現金管理類理財有部分資金分流。
上半年,內外部不確定性增加,股債市場波動較大,理財產品結構有何變化?按照投資性質劃分,混合類和權益類理財規模均有小幅增加。
截至6月末,固收類產品存續規模爲29.81萬億元,增量約6600億元,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達97.20%,這一比例較年初略降,較去年同期略增。混合類產品存續規模較年初增加400億元達到7700億元,佔比爲2.51%,較年初增加0.07個百分點,但較去年同期減少0.22個百分點;權益類產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存續規模僅爲700億元和200億元,但較去年末各增加100億元。
“受資本市場景氣度提升、低利率環境下增厚收益訴求增強等因素提振,混合類和權益類規模有所修復。”王一峰認爲,後續看,理財提升含權類產品佔比是大勢所趨,但是過程中也可能會有震盪反覆。
另從理財產品期限來看,產品設計長期化趨勢進一步凸顯。截至6月末,1年以上的封閉式產品存續規模佔全部封閉式產品的比例爲72.86%,較年初增加5.71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增加4.99個百分點。中金公司認爲,在潛在估值整改壓力下,理財機構或被動提升產品期限。
資產荒下理財如何配置資產
資產配置決定投資回報。上半年,在資產荒背景下,理財主要增持公募基金、現金和存款、利率債三大類資產,同時,信用債持倉有所下降,呈現明顯的增配高流動性資產傾向。
具體來看,截至6月末,理財產品投資資產合計爲32.97萬億元,同比增長7.31%,投向債券類、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餘額分別爲18.33萬億元、1.82萬億元、7800億元,分別佔總投資資產的55.6%、5.52%、2.38%。
從配置債券類別來看,6月末理財產品持有信用債12.79萬億元,佔總投資資產的38.79%,佔比較去年同期減少2.34個百分點;持有利率債9900億元,較年初增加2400億元,佔比3.01%。另據光大證券測算,上半年理財對信用債、同業存單配置規模分別較年初減少了4200億元、900億元,降至12.79萬億元、4.55萬億元。
同期,理財產品對現金及銀行存款的配置規模約爲8.18萬億元,較年初增加5000億元,較一季度末則增加了9100億元,規模佔比提升至24.8%。
權益類配置上,6月末理財配置公募基金餘額爲1.38萬億元,二季度單季大幅增加4500億元,規模佔比較季初提升1.2個百分點至4.2%。王一峰認爲,公募債券型基金憑藉較高的流動性和操作便利性,已成爲理財重要配置選擇,二季度以來,信用債ETF規模擴張、交易活躍度提升,爲理財資金進一步豐富了配置選擇。
對於理財產品資產配置變化,王一峰認爲,背後主要有兩條邏輯線支撐:一是廣譜利率中樞持續下行又缺乏趨勢性機會的背景下,做波段增厚收益需要藉助利率債、公募基金等高流動性資產進行靈活操作;二是隨着估值整改進程過半,淨值波動潛在壓力相應提升,更高比例的現金和存款配置比例,有助於增強淨值穩定性、保持合意流動性備付水平。
(文中王童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