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IPO受理超去年全年百單,北交所爲何成主力軍

單日41單IPO申請獲得受理,6月最後一天,A股IPO市場迎來受理最高峰。

6月30日,滬深北交易所受理了41單IPO申請,成爲今年受理數量最多的一天。在這之前的6月25日、26日、27日,獲得受理的IPO申請數量也較多,分別爲15單、18單、18單。

在這波受理潮之下,6月滬深北交易所合計受理了150單IPO申請,加上前5個月的27單,今年上半年合計受理177單,比去年全年受理數多了100單。其中,北交所是主力軍,上半年受理了115單,佔總受理數的65%;上交所和深交所的受理數量分別爲30單、32單。

民生證券投行事業部保薦代表人吳超對第一財經稱,A股IPO市場經歷了2024年上市家數(100家)和受理數量(77家)創近十年新低後,今年上半年IPO受理數量有所回暖,超過預期。

“下半年將延續‘量穩質升’趨勢。”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稱,主要基於三大判斷:其一,註冊制改革深化將釋放更多制度紅利;其二,企業受理進入審覈密集期,帶動市場活躍度;其三,隨着“專精特新”企業加速對接資本市場,北交所全年受理量有望顯著增加。

一天41單,6月IPO申請受理激增

在6月的最後一天,滬深北交易所受理的IPO申請數量激增,達到41單,遠超之前單日最高受理數量的18單。

在這41單IPO申請中,32單來自北交所(佔比78%),5單來自上交所(均申報科創板),4單來自深交所(主板2單、創業板2單)。

這些企業的申報基準日均爲2024年底。其中,2家申報科創板的企業尚未盈利,分別爲沐曦集成電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摩爾線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摩爾線程”)。其中,摩爾線程擬融資80億元,系科創板年內受理的最大IPO。

此前的6月23日、25日、26日、27日,獲得受理IPO申請數量也較多,均在10家以上,分別爲10單、15單、18單、18單。

6月份其他單日受理量在10單以下,當月共有19天均受理IPO申請,而今年前5個月總共只有16天受理IPO申請。在密集且批量受理之下,6月新增受理的IPO申請數量達到150單。

這150單中,北交所仍舊是主力軍,新增受理了97單上市申請,佔比65%;上交所受理了25單,其中科創板18單、主板7單;深交所受理了28單,其中創業板19單、主板9單。

而2024年因爲IPO階段性收緊,到當年6月20日,滬深交易所IPO“零受理”局面才被打破。當月,滬深北交易所共受理了30單,其中北交所28單、滬深交易所各1單。

吳超稱,從過往多年情況來看,IPO受理數量在6月份大增是一大常態,因爲以2024年年報作爲財務基準日申報後,需要經歷財務覈查、審計、內核、輔導驗收、申請文件撰寫等相關IPO程序,走完這些程序一般會到6月份。另一方面,2024年IPO整體階段性收緊,如今逐步回暖。

“6月受理量激增是政策週期與市場規律共振的結果。”田利輝認爲,北交所受理數量爆發式增長,核心動因在於財報有效期窗口和差異化驗收流程。但更應看到,這與監管層提高對科創企業支持力度的政策導向直接相關,標誌着IPO市場進入新週期,絕非簡單的回暖,而是結構性復甦。

近期也有創投機構高管對記者稱,當下,北交所上市熱情高漲,IPO後備力量充足,新股質量不斷提升,且整體流動性向好,在此背景下,較多擬上市企業將北交所視爲目標上市板塊。

後續北交所仍有望爲主力軍

在6月份受理潮的拉動之下,今年上半年的IPO申請受理數量大幅增加。

1月、3月、4月、5月新增受理的數量分別爲1單、7單、3單、16單,合計僅27單。加上6月份新增受理的150單,上半年合計受理了177單IPO申請,較去年全年受理數超出100單。

其中,北交所是IPO受理主戰地,受理了115單,占上半年總受理數的65%;上交所受理了30單(主板9單、科創板21單),深交所受理了32單(主板11單、創業板21單)。

吳超分析稱,企業盈利能力依然是IPO關注重點,新增受理的企業中有165家選擇了相關板塊的上市標準一進行申報,佔比93%。

“21家科創板擬IPO企業中,有6家爲虧損企業,其他15家利潤均大於0.5億元;21家創業板受理企業中,除1家虧損外,其餘擬IPO企業利潤均大於0.8億元;115家北交所受理企業中,最低利潤爲0.4億元。”吳超說。

在上半年受理的IPO企業中,總共有7家爲未盈利企業,其中,科創板6家,創業板在6月27日迎來了首單獲得受理的未盈利企業。

就在6月18日,科創板迎來新一輪改革,設置科創成長層,重啓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同時推出了擴大第五套標準適用範圍、試點引入資深專業機構投資者制度、面向優質科技型企業試點IPO預先審閱機制等六項舉措。創業板也將正式啓用第三套標準,支持優質未盈利創新企業上市。

上述7家未盈利企業中,有4家IPO申請是在6月18日之後獲得受理。另外,排隊兩年半的禾元生物在7月1日過會,成爲新政以來首家申請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的過會企業。

那麼,上半年新增的177家擬IPO企業,分佈在哪些保薦機構手中?根據統計,國泰海通保薦家數最多,共26家(其中1家爲聯合保薦);其次是中信證券,保薦了22家企業(其中1家爲聯合保薦);再是中信建投,保薦了14家;中金公司保薦了10家(其中1家爲聯合保薦),華泰聯合保薦了9家,國金證券和民生證券均保薦了8家。

在新增受理數量同比大增的情況下,終止審覈的數量則同比大降。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有70家左右擬上市企業終止審覈,而去年同期終止審覈的數量超過280家。

“終止審覈減少反映市場生態優化。”田利輝稱,前期“撤材料潮”完成階段出清,但更關鍵的是當前申報企業質量提升和中介機構盡責程度加強。北交所通過前置現場檢查等制度創新,已形成更高效的篩選機制。

後續北交所是否仍將爲受理主力?多位業內人士認爲,短期北交所仍將是受理主力軍,其他板塊的IPO受理數量也會增加,具體還需看後續市場和政策等方面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