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併購市場“量減價增” 十大超百億案例滬市佔八席
中經實習記者 孫汝祥 記者 夏欣 北京報道
據Wind統計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併購市場(包含中國企業跨境併購)呈現出“量減價增”的顯著特徵,全市場共披露3531起併購事件,同比下降3.92%;交易規模約7983億元,同比上升約1.86%。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百億元規模以上的併購事件共10起,而包括規模排名前5位在內的8起併購的相關方是滬市上市公司。
其中,海光信息(688041.SH)吸收合併中科曙光(603019.SH)100%股權以1159.67億元的交易規模排名第一;新奧股份(600803.SH)子公司收購新奧能源(2688.HK)65.89%股權以552.97億元的交易規模排名第二;湘財股份(600095.SH)吸收合併大智慧(601519.SH)以172.13億元的交易規模排名第三。
“‘併購六條’實施以來,滬市披露各類資產重組方案676單,同比增長15%;重大資產重組80單,同比增長200%。”上交所副總經理王泊6月28日在“2025上市公司論壇”上表示。
王泊指出,併購重組是上市公司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產業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當前新形勢下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有效手段。對此,上交所全力落實“併購六條”“科創板八條”,組織座談聽取意見建議,開展專項培訓,開通“專題接待日”,編寫指導手冊和案例彙編,幫助公司把握政策導向,提高實操水平。
據王泊介紹,當前,滬市併購重組呈現三大特點。
第一,產業併購佔據主流。近七成交易爲產業併購或大股東注資。新興行業通過併購完善產業鏈佈局、提升關鍵核心技術。例如,兆易創新收購模擬芯片企業蘇州賽芯控股權,擴充產品品類,提升技術和團隊儲備。傳統行業通過重組進行產業整合、提升集中度。例如,華電集團向華電國際注入多項發電資產,提升裝機規模和市場競爭力。
第二,交易形式多種多樣。上市公司之間的吸收合併、私有化上市公司開始增多,標誌着產業併購邏輯的不斷升級。例如,國泰君安吸並海通證券、中國船舶擬吸並中國重工,交易規模均超千億元。瀚藍環境私有化收購港股上市公司粵豐環保,新奧股份私有化港股上市公司新奧能源。
第三,創新案例加速落地。收購優質未盈利資產破冰落地,如海天股份收購非盈利的賀利氏光伏銀漿業務。支付工具更加豐富,如中國動力發行定向可轉債併購柴油機動力資產。
(編輯:夏欣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