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善舉能夠帶來更強幸福感
參考消息網5月17日報道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網站近日報道,在每年的“國際幸福日”,聯合國會發布《全球幸福指數報告》。該報告對全球幸福和福祉狀況進行了分析。它是由蓋洛普諮詢公司、牛津大學福祉研究中心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共同撰寫的。
今年的報告特別關注了善行善舉和人們對所在社羣的期待。
善行善舉有哪些呢?報告將其分爲三類:捐款、志願服務以及爲陌生人做善事。報告發現,根據這些數據,全球人口中有70%的人在上個月至少做了一件善事。
該報告的合著者、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費利克斯·張(音)說:“這是一個非常、非常高的數字。只是看看這個數字,我們就應該感覺良好。在過去一個月裡,我們身邊每十個人中就有七個人做了好事。”
做善事並非微不足道
蓋洛普公司公共部門常務董事伊拉娜·羅恩-利維說,有證據表明,做好事有助於讓善意接受者和善行實踐者都感到更幸福,而善行善舉也許是提升個人幸福感和提升美國總體幸福感的關鍵一步。在最幸福國家排行榜上,美國的名次持續下跌,今年位列第24名。
羅恩-利維說,在讓人擁有幸福人生的重大事件中,捐贈、進行一個小時的志願服務或實踐其他小小的善行,這些也許看似微不足道,但數據表明並非如此。
她說:“比起高薪,慷慨之舉會帶來更強烈的幸福感。”
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全球幸福指數報告》主編拉臘·阿克南研究了善行善舉的影響,發現其意義重大。
一項實驗在大學校園招募了參與者,讓他們報告其基準幸福感。她說,研究人員隨後給了他們少量的錢——大約2美元到5美元——並讓他們把錢花在自己或其他人身上。
阿克南說:“然後我們測量人們的即時情緒反應。總體而言,我們在幾乎所有的研究中都發現,與把錢花在自己身上的人相比,被隨機指派慷慨助人者的幸福感更強烈。”
阿克南說:“人類是超級社會性物種,我們認爲慷慨之舉有助於建立和維繫這些關係。”
善行善舉被嚴重低估
阿克南說,考慮到做善事者的數量,人們對善行善舉的期望值普遍較低。
她說:“長話短說,人們往往過於悲觀。”
張說,爲了瞭解人們如何看待周遭的善意程度,參與調查的研究人員詢問了人們是否期待丟失的錢包被歸還。研究人員將調查細分爲,看人們是否期待鄰居、警察或陌生人歸還錢包。
阿克南說,人們更有可能認爲,如果鄰居或警察找到了丟失的錢包,會將其歸還給原主人,但對陌生人的信任纔是衡量信任感的指標。
她說,幾乎每個地方都嚴重低估了錢包被陌生人歸還的可能性。阿克南還說,這種差異被稱爲“共情偏差”。
張說,例如,在美國,約有三分之一的人預計丟失的錢包會被歸還,但實際上有三分之二的錢包都被還回來了。
阿克南還說,較大的共情偏差會對幸福感產生負面影響,這是有道理的。“如果我們假設人性本惡,那麼這將決定我們與世界的互動方式。如果我們預計他人會表現出惡的一面,那麼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會很害怕,而這對我們自身的福祉至關重要。”
阿克南說,好消息是,共情偏差可以縮小。“當人們承擔社會風險時,他們會意識到,這些風險大多都會被他人報以善意和積極迴應。”
實踐善行的最佳方式
阿克南的研究還表明了實踐善行以提升幸福感的最佳方式。她稱之爲三個方式。
阿克南說,在你實踐善行時,你應該與他人建立情感連接。她說,比方說,比起給他人5美元讓其自行購買咖啡,帶他們去喝咖啡讓你獲得更強烈幸福感的可能性更大。
阿克南還說:“社交時間非常關鍵,或者說,面對面的聯繫可能大有幫助。”
她說,第二個方式是選擇,這意味着當你出於自身意願而非被迫實踐善行時,你會感覺更好。
最後一個方式是對積極影響的明確感知。阿克南說,做一些你能看到其影響的事情,或者捐贈給一項你能看到其成效的事業,那麼這很可能會帶給你最大的成就感。
羅恩-利維說,關於善意與幸福之間的關聯,另一個也許能說明部分情況的衡量標準是人們獨自進食的頻率。
她說:“即使考慮家庭規模,獨自進食也與較低的生活方式滿意度有關。”
羅恩-利維說,合食現象在減少:有四分之一的美國人稱,在前一天,每一頓都是獨自進食的——自2003年以來,這一比例提高了53%。
她還說:“這些事情都是相互關聯的。如果大多數時候都是獨自進食,如果在有需要時你身邊沒有可以依靠的人,如果你對機構和所在社羣失去了信任,那麼這些最有可能導致善行善舉減少,而這反過來會影響你的幸福感。”
羅恩-利維說,這些因素會導致孤立無援和缺乏社會關係,從而可能影響你的幸福感。
但並非每個地方都存在這種缺乏社羣的情況。她還說,社羣意識和社會關係是“芬蘭和北歐國家仍在幸福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編譯/胡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