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銅川市總工會創新開展“中國工人大思政課”

來源:中工網

“以前總覺得思政課離自己很遠,今天在現場聽了勞模的奮鬥故事後,感覺特別真實,深受鼓舞。”日前,西安重裝銅川煤礦機械有限公司一位剛剛參加完“勞模思政課”的職工對記者如是說。

這名職工樸實的話語,不僅是他的心裡話,也道出了銅川市總工會開展“中國工人大思政課”的初心——讓職工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

今年以來,圍繞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週年這一主線,銅川市總工會持續加強職工思想政治引領,通過組建勞模講師團、開發特色課程、用好紅色資源、探索“線上+線下”教育新模式等舉措,將“中國工人大思政課”從課堂延伸至生產車間,讓思政教育更加觸手可及,真正走進職工心裡。

身邊人講身邊事

“哪怕只有1毫米的偏差,質量都會有天壤之別,容不得半點馬虎。”作爲勞模工匠宣講團的一員,西安重裝銅川煤礦機械有限公司車工王紅來參加了多場宣講活動。這位從生產車間走出來的全國勞模,用質樸親切的語言,講述了一個個散發着“機油味”的奮鬥故事,引得職工紛紛感慨:“原來榜樣就在身邊。”

誰來講、講什麼、怎麼講,是上好思政課的前提。爲避免將思政教育束之高閣,銅川市總工會明確了“讓身邊人講身邊事”的基調,邀請勞模工匠、一線職工站上講臺當主角,走進企業、社區、園區、校園開展“中國夢·勞動美”“勞模工匠進校園”等主題活動,讓思政教育深度融入職工羣衆的日常生活,貫穿職工羣衆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

圍繞誰來講、講什麼,銅川市總工會整合勞模工匠、工會幹部、思政教師等資源,組建了首批77人組成的“中國工人大思政課”師資庫。同時,設計開發了理論政策、工運歷史、革命精神、勞模故事、傳統文化5大類、102門精品課程,講好黨的創新理論、黨史和工運史、“三個精神”教育以及傳統優秀文化等。

僅今年上半年,全市工會就組織開展思政宣講活動120餘場、公益課堂50餘場,覆蓋職工羣衆近萬人次。

打造多形態課堂

“這些設備雖然鏽跡斑斑,但承載着銅川工業發展的記憶。”4月9日,“中國工人大思政課”走進王石凹煤礦工業遺址公園。通過實物展示和VR還原歷史場景,職工彷彿回到了那段戰天鬥地的崢嶸歲月。“老一輩用簡陋的工具創造了奇蹟,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努力?”90後煤礦工人郜琦動容地說。

銅川市擁有照金革命舊址、銅煤文化展館、王石凹工業遺址等豐富的紅色資源和深厚的工業文化底蘊。銅川市總工會聯合市委宣傳部門、銅川礦區工會等單位,打造“沉浸式思政課堂”,組織職工走進舊址展館,邊走邊看邊學,體味革命先烈的奮鬥精神,觸摸老一輩產業工人的拼搏印記。

爲實現“中國工人大思政課”高頻次、廣覆蓋,銅川市總工會打造“線上思政”雲課堂,依託銅川工會網站、微信公衆號、智慧工會平臺(陝西工會APP銅川子站)開設百年工運、勞模工匠風采、職工雲講述等線上思政專欄,推送各類思政教育微視頻、直播課,邀請勞模工匠線上授課。職工故事“雲講述”系列微課,累計點擊量超5萬次。

此外,銅川市總工會還將思政教育融入各類文體活動,組織開展職工主題文化展示、文藝展演、體育比賽和送文化進基層活動,在主題勞動技能競賽中融入“三個精神”宣講,在愛心驛站、司機之家等服務陣地配備工會書籍和宣傳資料,讓思政教育在耳濡目染間走進職工心裡。

從“入耳”到“入心”

在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銅川市總工會始終注重引導職工將學習成果轉化爲幹事創業的動力。

在銅川煤電公司,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爲技術攻關的“孵化器”。全國勞模楊大錨帶領團隊解決了20餘項困擾傳統火電生產的難題,打破了行業長期存在的困境。當他分享了攻克技術難關的經歷後,現場掌聲經久不息。“我要把這種創新精神落實到工作中,努力提升技能水平,爲企業發展貢獻力量。”青年職工路楠說。

銘帝集團有限公司工會主席肖優勝也深受啓發。他表示,要將思政教育成果轉化爲推動企業發展的實際效能,動員職工主動參與技術創新、技能培訓和競賽,在企業掀起“比學趕超”的熱潮。

針對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羣體的工作特點,銅川市總工會製作了《快遞小哥的黨史課》《網約車司機的工運史》等短視頻,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好理論課。“接受思政教育讓我有了更強烈的身份認同感,我要努力成爲‘發光體’。”美團騎手胡月月的話道出了許多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心聲。

“我們的目標是把‘大思政課’建成職工思想的充電站,幹事創業的加油站。”銅川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何育寧表示,將進一步健全機制、創新形式、拓展陣地,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將思政教育的“軟實力”轉化爲產業升級的“硬支撐”,推動“中國工人大思政課·銅川篇”持續走深走實。

(陝西工人報全媒體記者 張代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