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佳考古遺址初步成果公開 縣府辦說明會收集民衆意見
苗栗縣文化觀光局委託足印文化公司辦理山佳考古遺址評估計劃,26 日於竹南山佳國小舉行說明會,展示出土文物並收集民衆意見,爲後續文化資產保存提供參考。(呂麗甄攝)
苗栗縣文化觀光局委託足印文化公司辦理山佳考古遺址評估計劃,26 日於竹南山佳國小舉行說明會,展示出土文物並收集民衆意見,爲後續文化資產保存提供參考。(呂麗甄攝)
山佳遺址出土陶器與工具顯示史前人羣頻繁交流,碳十四定年法測定年代約西元前3200年至1800年,文化層埋藏淺(地表下20至40公分)亟需保護。(呂麗甄攝)
山佳遺址出土陶器與工具顯示史前人羣頻繁交流,碳十四定年法測定年代約西元前3200年至1800年,文化層埋藏淺(地表下20至40公分)亟需保護。(呂麗甄攝)
苗栗縣文化觀光局委託足印文化公司主持的「竹南鎮山佳考古遺址文化資產價值評估計劃」,26 日于山佳國小舉行發掘及出土文物說明會,公開近一年研究成果,並收集民衆意見,作爲後續文化資產審議與保存策略依據。活動於 26 日與 27 日舉行,共安排四場次說明會與教育推廣活動。
位於苗栗縣竹南鎮山佳里與頭份市山下里之間的山佳考古遺址,時間層估算自約3200年前開始,至1800年前結束。主要指標帶狀區域位於竹南鎮公義路,介於信和電視旁農田至君毅中學之間。當地居民至今仍可在空地輕易發現古陶器碎片,數量可觀,顯示遺址保存狀況仍具研究價值。
遺址最早於1983年由地方文史工作者謝佳榮發現,當時出土陶器碎片及大量石器。道路斷面觀察顯示史前文化層厚度可達1公尺,許多千年陶片肉眼可見,凸顯學術研究的重要性。
計劃主持人蕭清鬆表示,山佳遺址揭示了臺灣史前文化交流網絡。出土文物顯示,當時人羣不僅在此定居,還與臺灣東部(花蓮)及北部(臺北、新北)保持密切交流與貿易。遺址中發現三個較完整的陶罐,其中包含疑似陶蓋罐子,以及用於漁獵、耕作的工具,如捕魚工具、捕雛形石器及抹制石器。此外,出土陶器來自臺灣中部(營埔文化)及北部(圓山文化、植物園文化),證實史前人羣頻繁移動並進行文化交流。
碳十四定年法測定結果顯示,山佳遺址年代約爲西元前3200年至1800年。部分新採樣本測年受環境干擾,但考古團隊正持續送檢更多樣本以佐證年代判定。
由於文化層埋藏淺(地表下20至40公分),受到耕作與環境破壞,目前保存狀況不佳。考古學家建議將遺址列爲文化資產予以保護,未來若需擴大挖掘,可優先鎖定公義路東、西側保存較好的區域。
文觀局表示,說明會主要向民衆報告近一年研究成果,蒐集意見,作爲後續文化資產審議及保存策略的重要依據。山佳遺址在臺灣考古學上地位重要,去年委託足印文化公司進行「竹南鎮山佳考古遺址文化資產價值評估計劃」,共進行 5 處考古試掘坑,其中 TP1、TP3、TP4 試掘探坑皆可見史前文化層,並出土大量陶器、石器等史前文化遺物。歷經多次階段性調查,本次計劃擴大縝密發掘,已有初步成果展示於現場。
文觀局指出,研究成果整理完成後,將送交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由專家學者共同討論後續保存與處置方案。說明會也提供民衆參與討論機會,方便地方意見納入規畫。爲提高參與度,26日加開上午與下午場次,並安排27日教育推廣活動,透過文物展示與實作,提升民衆對史前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