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不遠——閩寧攜手澎湃同心共富新動能

新華社銀川8月11日電 題:山海不遠——閩寧攜手澎湃同心共富新動能  新華社記者劉紫凌、侯雪靜、任瑋  立秋剛過,暑氣漸歇。  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上,酒莊開啓又一年採收榨季,學校迎來新一輪支教老師,企業簽下再一批生產訂單……沃野之上生機勃發,田園之間活力無限。  西倚賀蘭山,東靠黃河水,這裡是以兩個省份簡稱命名的小鎮。1997年,習近平同志在福建省工作期間,牽頭負責閩寧協作對口幫扶,推動實施了一項重大工程“吊莊移民”:讓生活在“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西海固羣衆,搬遷到賀蘭山腳下的黃河灌區。由此,開啓了閩寧兩省區跨越2000多公里的“山海情”。  近30年來,閩寧協作不斷探索創新東西部協作新機制。新時期,閩寧兩地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接續奮鬥,再譜山海攜手新篇章。

戈壁荒灘崛起特色小鎮

“移民之初‘天上無飛鳥,風吹石頭跑’,現在400多平方公里的‘幹沙灘’變成了‘金沙灘’。”閩寧新貌展示中心裡,講述移民創業拓荒故事的講解員動情地說,初代移民含淚憧憬的美好未來,已經變成現實。  變遷,照進一代代移民住房:從地窨子、土坯房、磚木房到帶水泥院子的平房,再到小二層。沙發、冰箱、液晶電視成爲“標配”,隨時能洗上熱水澡。  變遷,寫就一組組發展數據:居民規模從最初8000人發展成現在6萬多人,2020年全鎮移民全部脫貧,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搬遷初期的500元增至2024年的1.9萬元。  變遷,融入一項項幸福指數:綠化覆蓋率達35%,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義務坐診+遠程醫療”讓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看上“大專家”……  如今,加速擁抱新質生產力的閩寧鎮有了“綠電小鎮”的新名片,走進當地共享儲能電站項目現場,只見一排排光伏板整齊排列,40臺電池艙穩穩矗立。  閩寧鎮鎮長趙超說,“綠電小鎮”探索以24小時綠電供應賦能閩寧產業園智能製造、綠色食品加工以及服裝鞋帽等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金沙灘”上的“含新量”越來越足。田野鄉間,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正在與傳統農業深度融合;產業園裡,引入大數據集團、建設智算中心、發展低空經濟……產業佈局正在加速展開。  全國鄉村旅遊重點鎮(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全國鄉村治理示範鄉鎮……移民羣衆不僅在物質上脫貧,更實現精神上跨越。

對口幫扶彰顯制度優勢

距鎮政府約10分鐘車程,可以看見一片嶄新廠房,這裡是新時期閩寧協作碩果之一——閩寧鎮的閩寧產業園。  “借鑑廈門產業園‘高效率決策體系’,我們將持續打造閩寧協作的‘升級版’。”寧夏閩寧產業園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志舟說。  從戈壁荒漠到產業新城,背後是持續近30年的幫扶接力,是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鮮活註腳。  頂層設計,全局部署謀發展:2024年10月,閩寧協作第二十八次聯席會議在銀川召開。這樣的聯席會議,每年輪流在兩省區舉行,從未間斷。  寧夏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林棟說,閩寧協作聯席會議等相關機制的建立與完善,既保證閩寧兩地達成發展共識,也保證省區內各協同部門目標一致。  接力推進,一張藍圖繪到底:截至目前,福建有13批229名幹部來寧夏對口幫扶,寧夏派出21批362名幹部去福建掛職鍛鍊,兩地幹羣攜手並肩,書寫新時代東西部協作新答卷。  久久爲功,社會各界齊動員:截至2024年底,福建省39個縣(市、區)先後與寧夏9個重點幫扶縣(區)和閩寧鎮結成幫扶對子,協作從單一的經濟援助,發展爲人才、教育、醫療、科技、文旅等多領域全面合作。在閩寧協作框架下,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協同的多元參與機制日漸成熟。  農業農村部中國鄉村振興發展中心主任黃承偉說,以閩寧協作爲代表的東西部協作,是彰顯我國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的生動實踐。

東西攜手共赴嶄新未來

不以山海爲遠、攜手同心共富的故事早已走出閩寧鎮,東西部協作持續爲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閩寧攜手”拓展至“東西協作”:5月29日,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會議上,東部8省(市)與西部10省(區、市)簽署了2025年協作協議。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在東西部協作方面,今年將重點做好消費幫扶等工作。  “單向援助”迭代成“雙向奔赴”:4月7日,寧夏首趟多式聯運“一單制”貨物列車發車,滿載1400噸50車的聚氯乙烯,經天津港赴閩粵等地。生產要素跨域重組,標誌協作機制正重塑區域經濟地理格局。  “輸血幫扶”升級爲“造血發展”:受東部沿海地區“愛拼纔會贏”精神感染,只有小學文化水平的西海固“留守婦女”馬燕,一步步成長爲“鄉村主播”。她和姐妹的直播間日訂單超2000單,還搭建起“巧媳婦兒”脫貧創業超市。《巧媳婦數字鄉村助力弱勢羣體發展——閩寧禾美電商幫扶車間案例》被評爲第五屆“全球減貧案例徵集活動”最佳減貧案例。  山海情深,閩寧並進,更多發展奇蹟正在廣闊天地間上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