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煙臺:打造“三個課堂” 讓紅色基因融入青少年血脈

通訊員 劉永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中宣部辦公廳公佈了《第42批向全國中小學生推薦優秀影片片目》,兒童電影《戰歌行》成功入選。此前,該片摘獲第五屆北京國際兒童電影展金花獎國內長片競賽單元“大衆評審團推薦影片”。

電影《戰歌行》由共青團山東省委、山東省青年聯合會、山東省少工委、中共煙臺市委宣傳部、共青團煙臺市委在煙臺選址聯合攝製,以抗日戰爭時期膠東孩子劇團爲原型創作,講述了一羣滿懷愛國熱情的少年英雄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克服艱苦的生活條件和敵人的封鎖掃蕩,以歌劇、話劇、舞蹈、曲藝等多種藝術形式的演出活躍在抗日一線的故事。

煙臺既是改革開放的先行區,又是著名的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是開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富礦”。近年來,煙臺市立足黨的事業後繼有人這一根本大計,用活用好紅色資源,特別是煙臺紅色資源這個鑄魂育人的“活教材”,通過打造“流動課堂、實踐課堂、藝術課堂”,育好“小小先鋒”,融注“青春血液”,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傳。

團煙臺市委通過培育青少年紅色宣講隊伍,打造“流動課堂”。從專家教授、青年典型、團幹部和少先隊輔導員中,遴選、組建40餘人的“青年講師團”,培養青少年宣講骨幹;組織講師團成員赴企業、農村、機關、校園、社區開展宣講600餘場,用青言青語講好黨的創新理論、黨史團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青年榜樣故事,在青少年心中種下愛黨愛國的種子。

煙臺團組織開展“爭做紅領巾講解員”活動,常態化組織紅領巾講解員選拔培訓,聘任2000餘名校外輔導員開展輔導授課1600餘次,爲紅領巾講解員專業成長賦能;組織紅領巾講解員走進景區、革命遺址、博物館、實踐站提供志願講解服務,用童言童語講黨史、頌黨恩。

“流動課堂”的開展強調線上線下相結合:線下開展“紅色少年故事會”活動,組織少先隊員講述英雄故事、成長勵志故事、感動中國故事;線上則採用“組織化學習+新媒體載體”形式,累計覆蓋團員青年、少先隊員70餘萬人。

一節節“實踐課堂”的打造,則依託該市多處青少年紅色教育陣地進行。

團煙臺市委開展“重溫英烈事蹟、傳承奮鬥精神”主題教育,抓住清明節、“五四”、“六一”、“七一”等重要節點,依託各類紀念場館、烈士陵園、革命遺址等紅色教育資源,將革命傳統教育融入主題團日、主題隊日等組織生活,開展祭奠英雄先烈、瞻仰革命遺址、聆聽紅色故事等活動,讓青少年在沉浸式的實踐體驗中重溫革命歷史、繼承革命傳統。

以3處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44處市級少先隊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爲藍本,煙臺努力打造紅色矩陣,推出青少年紅色教育地圖,組織兩萬餘名青少年開展尋訪紅色地標、尋訪英雄模範等活動,引領共青團員、少先隊員在紅色足跡中追尋紅色記憶。

煙臺不僅將黨性教育現場教學納入“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培訓課程,還通過舉辦“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精神”紅色革命主題集體婚禮,引導各界青年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家庭觀,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

通過創新青少年紅色文化課程,團煙臺市委全力打造“藝術課堂”。其中包括“主題音樂黨課”,以煙臺青年交響樂團、煙臺少年管弦樂團、煙臺少年交響管樂團爲主要授課團隊,用舞臺藝術方式創新黨課形式;百年主題團課,以百年黨史爲主線,以朗誦、歌舞、合唱等藝術表現形式,全景展現黨同人民走過的艱辛歷程、取得的輝煌成就;紅色主題隊課,通過“孩子演給孩子看”的形式,讓黨史教育更有意思、更有效果。

“下一步,我們將始終牢記爲黨育人的神聖使命,結合煙臺特有的紅色教育資源,運用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讓青少年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紅色文化的薰陶,在傳承紅色基因中汲取感恩奮進的力量。”團煙臺市委書記相福亮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