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社科院崔鳳祥:5個“更加註重”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中經記者 顏世龍 北京報道
近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更加註重創新驅動,更加註重高效協同,更加註重產業更新,更加註重人海和諧,更加註重合作共贏。
據悉,2024年全國海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0萬億元,海運量和集裝箱吞吐量約佔全球1/3,船舶和海工裝備市場份額佔全球50%以上,全球18種主要船型中有14種新接訂單居世界首位,海水產品產量連續多年全球第一,海洋成爲名副其實的“藍色糧倉”,走上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
作爲海洋經濟大省——山東省,2024年海洋生產總值達到18011.8億元,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7.1%,穩居全國第二位。正在與南方的廣東省形成角逐之勢,挺進深藍。
山東省社會科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崔鳳祥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此次會議提出5個“更加註重”,是新發展理念在海洋領域的重要體現,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理念上的支撐。
中國海洋經濟成就矚目
《中國經營報》:你如何看待此次會議中提出的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崔鳳祥:此次提出的這5個“更加註重”是我們新發展理念在海洋領域的體現,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理念上的支撐。這5個“更加註重”,是結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所提出的要求。海洋經濟的開發和利用比陸地資源的開發難度大,海洋經濟要發展,一定要有強有力的創新驅動和科技支撐,否則我們就無法向海洋進軍。
從未來發展的角度來說,中央提出的目標很明確,要以新質生產力的培育爲海洋經濟發展賦能。從頂層設計上來說,還是要加強海洋基礎科技的研究和創新。從政策上來說,要引導和加大科技創新資源的投入,如基礎性創新資源、創新平臺的建設。從產業政策來說,傳統產業要實施產業升級、更新,而新興產業方面則更加註重培育力度。包括在這些新興領域中打破常規審批手段或支持政策。例如在海洋生物醫藥方面,按照我們現有的生物醫藥審批流程,海洋生物醫藥能通過審批的不是太多。應該針對其產業特點制定相應的審批流程。
當前,海洋經濟中的傳統領域,例如漁業、造船等,已經屬於相對充分競爭領域了,社會資本進入並不鮮見。但是對於風險比較高,如海洋生物醫藥、新型裝備等新興行業而言,因爲其不可控的因素較多,未知風險較高,所以社會資本進入的並不多。在這方面,目前主要是央、國企在承擔,例如山東省近幾年在投資和建設的養殖平臺、養殖工船等,這種探索短時間內難以實現較大的經濟效益,但是作爲未來的一種產業模式,又必須去探索,所以我們應該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積極進入,這樣才能更好地高質量發展海洋經濟。
《中國經營報》:全球範圍來說,中國的海洋經濟發展目前處於何種地位?
崔鳳祥:就海洋資源開發而言,既包括海洋漁業等傳統行業,也包括海工裝備製造業、海洋礦物質資源開發和利用等新興行業,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中國的海洋開發歷程雖然相對較短,尤其是大規模的海洋開發利用是在改革開放後,而大踏步地追趕,則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逐步推動陸海統籌、深遠海開發和利用,雖然起步晚,但在很多領域已經實現了彎道超車。以造船業爲例,三大指標過去的排名是韓、日、中,而現在是中、韓、日。
山東海洋經濟走在全國前列
《中國經營報》:從國內而言,山東發展海洋經濟的優勢是什麼?
崔鳳祥:山東是全國最早開展海洋開發利用的省份,所以發展基礎較好。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海上山東”建設的理念被提出,至今山東的海洋經濟發展,無論是從規模還是從質量上來說,產業基礎非常雄厚,一直走在全國前列。
山東毗鄰海域面積15.86萬平方公里,與陸域面積相當,海岸線約佔全國的1/6,海洋資源丰度指數居全國前列;在區位條件方面,山東地處“一帶一路”交匯區域和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中心地帶,是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重要節點;在產業上,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連續5年居全國首位,海洋漁業、海洋礦業、海洋化工等7個產業增加值位居全國第一;在科研人才方面,住魯海洋界院士22人,約佔全國的1/3,擁有海洋領域唯一的國家實驗室嶗山實驗室,21項海洋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數量居全國第一。
在港口資源方面,按省級的海洋港口吞吐量來說,山東的運輸能力是全國第一。而在海洋文旅方面,其遊客數量也非常龐大。在新興產業方面,因爲開發較早,所以在深海油氣開發、海工裝備製造等方面也是全國領先。
《中國經營報》:山東發展海洋經濟的短板是什麼?
崔鳳祥:從海洋開發的角度而言,山東未來可能會面臨一定的深遠海開發空間受限的制約。但可以通過建設離岸的深遠海開發基地來拓展發展空間。而在傳統產業發展方面,例如水產養殖,在省內則呈現同質化競爭。當然這與維度、水域、技術等密不可分。此次中央會議提出更加註重高效協同,青島都市圈應建立起協調機制,力爭實現錯位競爭。
從產業結構而言,雖然我們正在大力發展海洋新興產業,但是傳統產業佔比仍然較高,雖然新能源、海水淡化、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的多個指標在全國已經數一數二,但是總的體量還較小,對整個經濟的拉動效果還不明顯,但這也符合產業發展規律,需要有一個過程。下一步還是要按照這5個“更加註重”的要求,特別是更加註重創新驅動和高效協同來推動海洋產業的省級更新與培育。
(編輯:盧志坤 審覈:童海華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