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5代人住日軍炮樓58年,牆體厚72釐米,光通暖氣就通了20年
隨着時代的發展,就在周圍居民齊刷刷用上天然氣,接通暖氣時,這戶人家還在使用液化氣罐,每到冬天都只能躲在被窩裡瑟瑟發抖。
這戶人家的主人叫做孫從孝,他們居住的房屋從表面看和其他房屋就有很大的差別。
整棟房屋的面積很大,呈現出來的形態是一個圓柱形。
從孫從孝的父親開始,他們一家人就在這裡居住。
孫從孝夫妻
不過,這個住宅可不是什麼常規建築,而是1938年日軍在此修建的炮樓。
作爲戰爭年代的產物,或許我們都會好奇,生活在炮樓裡又是怎樣的生活體驗呢?
居住在炮樓
論起他們家是如何搬到這棟略顯奇怪的建築,還得從當年孫從孝父親從單位那裡,分配到這處房屋開始說起了。
解放戰爭完成之後,孫從孝的父親就在青海的電力部門任職,工作十分穩定。
他們原本也是住在職工宿舍內,一家人過着和和美美的生活。
孫家人的生活也逐漸安定,物質條件也越來越好,但是孫從孝的弟妹出生後,原本的員工宿舍就顯得有些擁擠了。
孫從孝夫妻
孫從孝父親也有父母需要照顧,加上他和妻子已經共同孕育了幾個孩子。
他們一家人已經足足有12口人,狹小的員工宿舍明顯住不下這麼多人。
住房問題於是就成爲上有老下有小的孫從孝父親急需解決的首要問題。
單位知道孫從孝父親面臨的困境,但是也不好偏私,提供員工宿舍已經是極大的福利了。
所以一直到1962年,孫從孝父親才從單位分配到了一處新的住宅。
說是分配,但這處住宅在當時就算是讓人免費去居住,說不定都不會有人願意。
孫從孝的家
這棟住宅便是1938年修建的日本炮樓,當時已經廢棄了許多年。
炮樓原本也是電力部門的員工宿舍,但是住在這裡的員工都覺得生活條件極差,陸陸續續搬走,尋找其他的住處。
本來在建國後,日本侵略者留下的炮樓就應該被盡數拆除。
但是這處炮樓的地理位置較爲特殊,周圍還住着許多居民,政府部門就一直沒有動工。
加上畢竟是炮樓,其建材的強度遠遠超過了一般的普通民居,拆起來也頗費時間和精力。
被廢棄的炮樓也就這樣被保留了下來,直到孫從孝的父親拿到了相關的憑證。
圖爲炮樓
將這處是個人都嫌棄的住房分給孫從孝一家,其他員工也說不出什麼怨言來。
雖然是一處不正規的建築,但是炮樓內部的空間卻極大。
起初居住在炮樓的生活體驗其實不盡人意,有着許許多多不方便的地方。
孫從孝的父親還是很高興,畢竟一家人活動的空間寬敞了許多,也不用全部擠在連翻身都困難的員工宿舍裡了。
但作爲軍事使用的炮樓,在設計和修建的時候,僅僅只會思考能不能抵禦外敵,完全不會考慮到在這裡駐守的士兵怎樣生活。
炮樓的門窗很是狹窄,僅僅只允許一人通過,他們一家人進進出出就得避讓。
炮樓內部樓梯
門窗很小,加上那個時候電燈泡幾乎還沒有完全普及,即便是在白天,炮樓裡的光線都有些昏暗。
孫家人在得知可以名正言順搬進去之後,也是清掃了許多次,纔將炮樓裡堆積了快三十年的廢物完全清理出去。
而且炮樓的第一層,或許我們意想不到,居然是一處公共廁所,他們還得進行改造。
當時日本侵略者憑藉着易守難攻的炮樓,僅僅只需要少數幾個人就讓中國士兵們損失慘重。
炮樓的牆壁厚度超過了半米,狙擊槍在其面前毫無用武之地,就算是威力十足的機槍,也像是雞蛋碰石頭一樣。
炮樓外部構造
厚重的牆壁其實也各有利弊,在炎炎夏日,即便外面已經像烤爐一樣,住在裡面的孫家人也能夠保持涼爽。
但是另一方面,到了寒冬這裡就變得苦不堪言了,他們一家人就只能擠在幾平方米的瞭望臺上,靠着煤爐取暖。
只能蜷縮在瞭望臺上取暖,好幾次孫從孝都不小心把煤爐點燃了,差點引起火災。
炮樓門窗很小,所以爲了通風,整個炮樓大大小小有着十個通風口。
這些通風口在冬天也讓他們家苦不堪言,就像是住在一個篩子裡似的,冷風從四面八方都可以吹進來。
所以在孫從孝有了自理能力,參加工作後,他就打算對這處不適宜居住的炮樓進行改造。
孫從孝夫妻合照
對炮樓進行改造
2004年房改時,屋主孫從孝在政府部門確定了炮樓的產權,名正言順地擁有了炮樓。
即便是孫家人從最初搬進炮樓時,就開始不斷改造,數十年過去了,他們花費了不少時間和金錢,但是改造依然沒有完成。
首先便是那10個通風口,不同於一般住宅只有幾個大窗戶,是用來通風和採光的。
這些通風口除了通風之外,最大的作用就是在打仗時保護裡面的人。
青島的冬天溫度時常都會降到零下十幾度,這些通風口如果不處理的話,無疑會讓他們像是在冰窖裡一樣。
所以他們將6個通風口改成了窗戶,這樣既能通風還能採光,屋子裡也亮堂一些。
房子改正後的效果
剩下的四個通風口則完完全全是多餘的,孫家人就索性將它們全部堵上。
其次就是在炮樓三樓,孫家人將三樓收拾了出來,圈出了一室一廳,給成年的孫從孝使用。
對於一樓的公共廁所,他們也將其拆除,並且還修建了一堵牆。
最初的這些措施也讓這處原本不適合人居住的炮樓煥然一新,居住的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孫從孝結婚之後,他和妻子也一直居住在炮樓的三樓,還生下了一個兒子。
孫家人也在炮樓中度過了很長一段歡樂的時光,孫從孝的日子也過得和和美美的。
隨着時間慢慢流逝,孫從孝的父母離開了人世,他的弟妹也長大成人。
嫁人之後,弟妹搬出了炮樓,炮樓的空間也更大了。
而且在上世紀90年代,國家還包分配的年代,孫從孝也從自己工作的單位分配到了一處不到二十平米的住房。
但是已經在炮樓中住習慣的孫從孝,對炮樓有了一種莫名的感情,覺得單位那套房子有些狹窄,不適合他們一家三口居住。
所以孫從孝打算一直住在炮樓中,加上他們家的經濟條件也寬裕了很多,可以裝上空調。
此舉確實很奏效,但是要抵禦北方冬天的嚴寒,這還遠遠不夠。
炮樓外裝了幾臺空調外機
在沒裝空調之前,到了每年最冷的那幾個月,他們只能圍在煤爐旁邊取暖。
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他們一家人把門窗緊閉,燒着蜂窩煤總會有一股嗆人的氣味兒。
不同於北方農村的土炕,炮樓可留不住任何溫度,沒有保溫的火牆和火炕。
在煤爐旁邊還算暖和,離開一點就馬上變冷了,孫家年紀最小的小弟還總會感冒。
即便是裝上了空調,這種情況也只是稍微改善了一點,一天到晚他們都需要將空調打開,電費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開銷。
全天候使用空調取暖,遠遠沒有使用暖氣來得划算。
圖爲孫從孝妻子
除了沒有接通暖氣之外,他們家也沒接通天然氣,一家人炒菜做飯都是使用液化氣罐。
因此暖氣和天然氣對於他們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孫家人也積極和有關部門進行協商,想盡快給他們一家人通上暖氣。
政府相關部門也在最短的時間內審批通過了,但隨之而來就產生了一系列問題。
接通暖氣就需要將炮樓的牆壁鑿穿,但是這畢竟不是普通住宅,牆體不只有幾釐米厚。
經過測量,炮樓的牆體厚度居然達到了72釐米,這遠遠超過了暖區施工的工作限度。
需要鑿穿半米多厚的牆壁,這對於施工人員來說難度真的很大,鑽頭在炮樓面前,顯得毫無殺傷力。
家人合影
一般的電鑽根本打不穿,按照常理,一般的炮樓牆壁厚度都不會超過半米。
而這處炮樓牆體厚度居然有72釐米,孫從孝推測說不定在抗日戰爭時,這裡還是一處戰略要塞。
除了牆體厚度在半米以上之外,建造炮樓使用的建材也是堅硬的花崗岩。
所以即便是使用了特製的鑽頭,也無法完成這一任務,加裝暖氣這一計劃也就不斷被擱置。
但是孫從孝卻不死心,他覺得一定會有辦法解決這個令人頭大的難題。
這20年以來,孫家人從來沒有放棄過和這處炮樓作鬥爭。
改造畫面
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最後孫從孝還真的想到了一個絕佳的解決方法。
炮樓除了原來的10個通風口之外,還剩下一些當初爲了打擊敵人而設計的射擊孔。
6個通風口已經被他們改造成了窗戶,剩下4個也被堵上,射擊孔這時候就該發揮應有的價值了。
從射擊孔附近開鑿,施工難度一下子就變低了,管道問題解決後,暖氣自然就接通了。
這個辦法極其奏效,在2012年,經過20年的努力,原來這處四處透風,到了冬天就像是一個冰窖的炮樓,終於變成了一處溫暖的避風港。
在這些年內,孫家12口人也陸陸續續搬出了炮樓,弟妹成家立業也有了自己的家庭。
孫從孝家的廚房
到了現在,這處有着七八十年曆史的炮樓,只剩下孫從孝夫妻依然堅守。
對於孫從孝來說,炮樓從他記事開始,就是他的家,他在這裡生活了一輩子。
在炮樓接通暖氣之後,現在孫從孝的日子又是怎樣的呢?
不忘舊屋
2015年時,原本單位分配給孫從孝的那處不到二十平方米的房屋,也被納入了拆遷計劃。
孫從孝因此拿到了將近50萬元的拆遷款,夫妻二人還湊了一點自己這些年來的積蓄,在附近的一處小區買了一套電梯房。
已經快六十歲的孫從孝很是高興,自己居然還能住上電梯房。
但是孫從孝夫妻在炮樓居住了大半輩子,他們對附近的環境、鄰居都很捨不得。
雖然有了新房子,居住環境也好上了許多,但是孫從孝還是每週都會回到炮樓住上幾天。
周圍的街坊四鄰都很喜歡和孫從孝嘮嘮嗑,大家坐在一起喝茶聊天,這在孫從孝看來是最爲平凡但快樂的事情。
同時孫從孝還是一個入黨幾十年的老黨員,社區經常會舉行各種宣講會,孫從孝都會積極參與。
宣講團需要宣講場地時,孫從孝也不會讓大家坐在空地裡接受日曬雨淋,還會把炮樓的一樓收拾出來。
炮樓的一樓因爲要舉辦宣講會擺滿了長椅,沒有人的時候就空空蕩蕩的。
每週一次固定的宣講會都會在炮樓如期舉行。
但是有些不巧的是,就在暖氣接通三年之後,這處炮樓所在的街道,也被市政府納入裡拆遷計劃。
孫從孝還十分不捨:“要不是子女堅持要我搬出去,到條件更好的電梯房生活,我還是捨不得這座炮樓的!”
對於孫從孝來說,這處炮樓承載了他的童年,就像是孫從孝的另外一個家長一樣。
這處炮樓見證了孫從孝五代人的生活,有快樂、有悲傷,是孫家人最寶貴的回憶。
孫家這一大家子人在之前,逢年過節也會在空間很大的炮樓裡慶祝。
孫從孝夫妻站在老房子位置合影
孫從孝的兄弟姊妹們如今也搬到了大房子,但是他們也很懷念小時候在炮樓的日子。
如今的孫從孝,也早已經退休,他和妻子有着許多空閒時間,在前幾年他們還會到各地去旅遊,看看祖國的美景。
雖然這處炮樓已經被拆遷,但是在之前53年的時間裡,孫家人在此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秋。
孫從孝的祖父、父親、兒子、孫子都在炮樓里居住過,炮樓就是孫家人的根,就是孫家人得“祖宅”。
相信這處炮樓中的美好回憶,也會一直伴隨着孫家人。最後也希望,孫從孝一家人能夠健健康康,幸福地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