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來最多 去年山難58死
隨着開放山林政策推動,登山是不少人踏山的選擇,然而挑戰的心跟不上觀念,山難事故人數節節攀升。此爲示意圖。(空中勤務總隊提供)
隨着開放山林政策推動,每年入山的旅客也直線上升,除平易近人的森林遊樂區、露營等,登山也是不少人踏山的選擇,然而挑戰的心跟不上觀念,山難事故人數節節攀升,2002年山域事故人數147人、6人死亡,到2024年事故人數757人、58人死亡,死亡人數爲20年來最多,顯見在開放山林同時,民衆觀念也有待提升。
1支6人登山隊伍打算利用2天從花蓮縣畢祿山縱走至羊頭山,7日入山後2名女山友分別不慎扭傷腳踝、疑似高山症,無法繼續前行。花蓮縣消防局獲報後,考量地面救援需2天恐耽誤搶救時效,8日申請空勤總隊以直升機將人吊掛下山送醫。
根據消防署統計,2024年山域事故遇難人數爲757人、58人死亡、4人失蹤,釀禍成因以迷路37.2%爲最大宗,創傷其次佔18.9%,墜谷9.5%,其餘則還有疾病、疲勞、高山症等。事故身分類別統計,獨自登山者僅佔14%,最主要的爲自組隊伍者,高達39.1%;事故者年齡分佈,最多爲60至69歲佔26.8%、50至59歲23.5%、40至49歲15.7%,顯見中老年爲最主要族羣。
而今年1至3月數據,釀禍仍以迷路38.6%、創傷15.8%、墜谷13.8%爲前3名,事故者身分同樣以自組隊伍32.8%最多,獨自登山16.7%次多。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副執行長鄧安岑提到,迷路的威脅在於山區天氣變化快速,時常有視線不良情況,倘若判斷錯誤偏離路線,就容易陷入迷路的危險中,因此登山者對於天氣變化的敏銳度、地圖判斷的能力相當重要。
鄧安岑指出,即便已推動「山域嚮導制度」,確保團體登山安全性,然而實務上成效有限,當團體內成員有體能差異、經驗落差與溝通不良,一旦遇上突發狀況,就很容易陷入集體恐慌,導致風險上升,並且戶外變數太多,僅靠一套訓練課程無法涵蓋所有狀況。
農業部林業保育署坦言,森林遊憩需求的增加及受到外來文化影響,民衆於森林中從事遊憩活動的型態與方式更加多元,也導致遊憩衝擊益發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