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評論|《我們的河山》:用優秀文藝作品銘記歷史、凝聚力量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之際,2025年8月16日,全民抗戰史詩劇《我們的河山》正式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檔,同時在多個網絡媒體同步熱播。該劇以1937年山東淪陷爲歷史背景,講述了青年黨員莊埼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深入沂蒙山區發展基層武裝,經歷重重考驗,開闢、建設、壯大抗日根據地,最終粉碎日軍掃蕩計劃,迎來抗戰勝利的故事。

以史爲鑑,讓優秀作品成爲活生生的歷史“教科書”。傳承抗戰精神,需要文藝精品以情動人、凝聚共識。優秀的文藝作品是精神的載體,情感的紐帶,更是栩栩如生的“教科書”。《我們的河山》由《功勳》《平凡的世界》原班團隊打造,導演毛衛寧提出“歷史真實、戰爭真實、生活真實”的創作鐵律。爲還原地道戰場景,劇組在沂蒙山區真實挖掘數百米地道;爲呈現“軍民魚水情”,演員與當地村民同吃同住三個月。編劇劉戈建查閱百餘份地方誌與口述史料,確保每一處細節經得起推敲。這是對歷史的尊重和創作的誠意在劇中展露無遺,讓歷史從書本上的鉛字活化爲涌動着血性與溫情的銀屏史詩。

以熒屏爲載體,讓愛國精神成爲民族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就是要體現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最能感受到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我們的河山》以其宏闊的歷史視野,完成了對黨中央“派兵去山東”重大戰略決策的生動闡釋。這部劇不僅是一部劇,更是一次對民族記憶的深情回望。它告訴我們:抗戰勝利,從來不是靠奇蹟,而是靠千千萬萬普通人用血肉之軀築起的堤壩。他們中有識字不多的農民,有本可安逸度日的知識分子,也有尚未成年的少年。沂蒙山區“紅嫂乳汁救傷員”、“車輪滾滾支前線”的故事,早已超越具體歷史場景,昇華爲黨羣關係最純淨的象徵。當我們在劇中看到那份“最後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後一塊布拿去縫軍裝”的赤誠,看到那份“生死與共”的諾言被鮮血與生命所踐行,我們深刻領悟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是執政最深厚的根基。歷史一再證明,唯有始終與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幹在一起,才能克服萬難,贏得未來。

八十載光陰流轉,山河早已無恙。《我們的河山》不僅是對那段血火歲月的深情回望,更是一次面向未來的精神洗禮。在抗戰勝利80週年的歷史座標上,讓我們從這部全民抗戰史詩中汲取不竭力量,讓“黨羣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光芒,激勵億萬中華兒女在復興征程上勠力同心,共築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堅不可摧的“新的河山”!(文/李瑞強)

閃電評論,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