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的循環」再續新書發表會 謝長廷談初任心情像是「孤雁獨飛」
甫卸下駐日大使職務轉任總統府資政的謝長廷,將派駐日本將近3000個日子裡的點點滴滴,撰寫爲《駐日8年臺日友好記事簿:謝長廷「善的循環」再續》一書。(遊念育攝)
甫卸下駐日大使職務轉任總統府資政的謝長廷,將派駐日本將近3000個日子裡的點點滴滴,撰寫爲《駐日8年臺日友好記事簿:謝長廷「善的循環」再續》一書,15日特別在諸多各界好友、支持民衆的相聚下,舉辦新書發表會。除首度播放他駐日期間的珍貴照片,並親自分享他的8年所見所思,包括某些在任內不宜講述的片段;更將透露回到臺灣的後續動態。
2016年6月9日抵任之初,謝長廷被曾日本媒體稱爲「大物政客」,意即中文指「重量級人物」。以謝長廷的知名度與政治資歷擔任駐日大使,的確看出當時蔡英文政府對臺日關係的重視程度。
謝長廷致詞時表示,這算是一本記事簿,記載一些事實,他在日本的一位朋友,跟他說應該要出一本日文版,後來問他,什麼地方感動?原來是「序」感動,他坦言,那時候他要離開臺灣,內心有些不安,派系那時候宣佈說解散了,他形容他的心情像是「孤雁獨飛」。
謝長廷說,燕子離開羣體以後,在天空不敢停下來,因爲有老鷹、有什麼對不對,那時他派系解散以後,變成要離羣獨自飛上雲端,心裡非常不安,所以她也寫下他的心情,他當時想起王維有一首詩,「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他想自己70歲纔要駐日,平均壽命都快到了心情很多焦慮不安,擔心回來後老朋友還在不在。
謝長廷在作者序也提到,他一接獲派令,便開始深度思考「我要做個什麼樣的大使?」在日本與臺灣經濟及安全息息相關,但臺日卻沒有正式外交關係情形下,他分析,日本是內閣制國家,國家體制透過民意選出國會議員,組成執政內閣而形成。因此,地方民意會影響議員、閣員,所以,採取由下而上的交流,從地方影響中央的策略,累積臺日關係,創造雙方最大利益。
而在謝長廷的書中回顧駐日8年,從到任立即前往熊本關心震災復興開啓序幕,到後來北海道地震、日本「平成」天皇退位改元爲「令和」、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東京奧運延宕一年後舉辦、烏俄戰爭爆發引發東亞局勢緊張、前首相安倍晉三遇襲過世以及臺積電熊本廠啓用等等,件件莫不是「百年難遇的大事」。
謝長廷在書中提到,最難忘的畫面,便是成功募送疫苗飛臺一幕。當2021年5月臺灣疫情突然增溫,但疫苗採購卻受到中國打壓而遭遇困難。此時,他偶然看新聞日本有一批AZ疫苗暫時用不到,便萌生請日本支援疫苗的想法。雖然很快得到日本政府的正面迴應,但涉及法律政治與行政等等不同層面問題,在時間壓力下一一克服,最終得以順利實現。整個過程前後才十天之間,心境猶如經歷一場大戰。
這批疫苗被裝上專機的前一刻,他帶着幾位同仁直奔停機坪,注視着每一個冷凍箱隨自動輸送帶進入機艙,直到完全裝入後,機艙門緩緩關上。「我不禁彎下腰,對飛機深深一鞠躬」。
謝長廷表示,外界看到的外交推進成果,往往背後已經做了諸多細針密縷的思考跟工夫,「我的一貫人生哲學是共生,在外交就是要創造雙贏。」
不同於謝長廷曾於2023年3月出版《謝長廷-臺灣與日本「善的循環」》,源自日本《產經新聞》論述委員河崎真澄的29篇連載文章,本書是他個人8年赴任背後的風雨經歷與酸甜苦辣的心情集結;尤其提出對日本政局以及臺日互動的第一手觀察與解析,並分享他的駐日軼聞與人生哲思,還有受到日本文化啓發的養生之道。
謝長廷回顧,擔任駐日大使是他任職最久的一項公職,連同留學時代算起更在日本生活達13年,是非常特殊、深刻的緣分。卸下駐日大使職務,他用「自己的人生又翻過新的一頁」來形容自己心境,本書的出版,是一段人生註記,也是新的自我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