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下的高等教育新視野:南華、暨大、屏科大永續實踐分享

▲「大學如何配合聯合國SDGs設定學校的發展策略」主持人及主講人簡報分享。(ACCBE提供)

【文.華文商管教育認證組織】

在全球邁向永續發展的浪潮下,高等教育如何迴應成爲關鍵課題。管科會ACCBE認證組織特別於2024年12月24日舉辦「大學定位與特色發展研討會」,以視訊形式聚焦「大學如何配合聯合國SDGs設定學校的發展策略」,吸引超過五十所大學相關領域之學者專家及行政主管熱烈參與。本次研討會由獲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會員國頒發「全球永續發展英雄獎」的南華大學(簡稱南華)林聰明名譽校長主持,並邀請南華高俊雄校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簡稱暨大)武東星校長,以及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簡稱屏科大)張金龍校長等三位在永續領域卓有成就的校長分享經驗。此外,爲更深入探討高等教育在永續發展中扮演的角色,研討會特別邀請到元智大學王國明創校校長、前中山大學周逸衡副校長,與林聰明校長共同擔任與談人。三位學者從不同學術背景出發,爲與會者帶來豐富多元的觀點。

全球視野與行動倡議

林聰明校長以其參與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的見聞拉開會議序幕,從全球氣候議題談到臺灣現正面臨的挑戰,特別是氣溫上升與海平面上升對臺灣的影響。面對這些挑戰,林校長呼籲大學、企業與政府需共同推動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與ESG(環境、社會、治理)的落實。他也對南華、暨大與屏科大在永續發展領域的成就表示肯定與稱許,這些學校不僅在國內具備影響力,更在國際高教永續舞臺嶄露頭角,是臺灣高等教育的重要標竿。

南華大學:以生命教育爲核心,開創永續新典範

南華高俊雄校長分享,自107學年度起,學校便積極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融入校務發展的各個面向,從創新教學、職能輔導、產學合作到全球交流,皆以SDGs爲指引。近年來,南華更結合創校以來重視生命教育的特色,將「促進身心靈健康」列爲校務發展的重點,透過多元的課程、活動與資源,提升全校師生及社區民衆的身心福祉。在永續校園的建構上,南華自2019年起已完成2次全校碳盤查,並據此制定了一系列節能減碳的行動方案,包括:引進智慧型低碳設備、提升綠地滲透率、優化廢棄物處理與再利用、推行無紙化會議、逐年降低紙本書籍採購並擴大電子書資源使用等,並與全國百餘所高中職簽署電子書共享協議,且輔導85家企業完成碳盤查,培訓近300名環境教育專業人員,成爲推動企業永續經營的重要力量,積極邁進2028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南華大學在永續發展上的努力也獲得了多項國內外獎項的殊榮。除了連續9年躋身世界綠色大學百強,更在廢棄物處理方面連續9年位居全國第一,展現其在永續發展上的卓越成就。此外,學校長期深耕的生命教育,也5度榮獲教育部「生命教育特色學校」的肯定,成爲國內生命教育的典範。高校長特別感謝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以及前任林聰明校長所奠定的堅實基礎。他強調,未來南華將持續深化永續發展與社會責任實踐,並努力成爲大學永續經營的典範。

▲南華大學於2015年獲選設立國家級的「教育部生命教育中心」,並於2023年建置「臺灣生命教育意象館」,是臺灣首座透過結合虛擬實境技術與生命教育體驗的場館。(ACCBE提供)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從921重生,引領南投地方創生

暨大武東星校長以「從921大地震到大學社會責任(USR)」及「從綠色大學、淨零碳排到永續發展」兩個方向說明學校永續策略的發展歷程。暨大在創校5年時遭逢921大地震,這場重創臺灣的天災也成爲校務發展的重要轉折點,使學校重新規劃方向,積極推動「大學社會責任」,致力於與在地社區共存共榮。通過深耕地方,學校不僅迴應社區需求,更成爲區域發展的關鍵力量。在「綠色大學」的發展上,暨大充分發揮其地點與環境的自然優勢,推動環境永續成爲校務發展的核心之一。武校長指出,學校的五大學院均積極投入大學社會實踐,結合地方產業與國際資源響應SDGs,涵蓋優質教育、和平正義及永續社區等指標,已實質協助南投7個鄉鎮提出地方創生計劃,獲得的總補助金超過三億元,展現其區域影響力。此外,暨大以三大淨零策略:節能減碳、再生能源、碳補償爲行動基礎,從降低直接排放、優化能源使用到促進生活與交通的永續轉型,採取多項具體措施,包括建置熱泵系統、全面汰換節能設備、發展校內綠能、推動雨水回收與再生水利用、共享電動機車服務及提升共乘率等,可望於2043年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在國際舞臺上,暨大在「世界綠色大學」評比中已連續8年名列全球前50大,亦榮獲國家永續發展獎的肯定。未來,暨大將持續強化與民間力量的合作,持續履行更多ESG的可能性,展現大學的社會責任與永續價值。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位於風景優美的日月潭旁,校園佔地約150公頃,擁有近80%的綠地覆蓋率,涵蓋森林、植被等自然景觀,並榮獲教育部評選爲綠色大學之一。(ACCBE提供)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深耕永續,打造智慧農業新典範

屏科大創校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張金龍校長表示,屏科大自2014年起即將SDGs納入校務中長程計劃,2020年更成立「永續發展辦公室」統籌推動全校的永續發展與社會責任工作,並定期召開「永續發展諮詢委員會」,由校長擔任召集人,依循學校「科技農業、生態產業、白金社會與永續經濟」四大特色主軸,積極落實各項ESG計劃。張校長坦言,學校廣大的校地面積使得「用電量」成爲推動綠色轉型的最大挑戰之一。爲了解決因高用電量帶來的碳排,學校汰換了老舊設備,並全面改用高效能的LED省電燈具;同時發展綠電,裝設太陽能板,收集畜牧場的豬廢水轉換成沼氣發電、沼液施肥等等,最後透過數位電錶和儲能系統,讓校內綠電自發自用,預計可於2049年實現碳中和目標。此外,屏科大與地方小農合作,推動友善農法與碳交易,協助農民提升收入的同時,達到有效減碳的目標。張校長表示,學校將持續發展智慧農業,積極推動農業4.0,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推動農業邁向智慧生產的嶄新時代。爲落實社會責任,學校也成立了「永續健康照護中心」培育健康照護專業人才,並與當地衛生機構合作,推動高齡友善服務,展現卓越的社會責任成果。屏科大在全球綠色大學排名中,已連續11年蟬聯全臺冠軍,更榮獲亞洲第2名、世界第23名的卓越成績,在國內也榮膺國家永續發展獎的肯定。張金龍校長強調,屏科大將持續深化智慧農業、推動綠色經濟並實現碳中和,爲全球永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進一步提升學校的國際影響力。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透過有機農法、草生栽培、水稻田節水栽培、肥料減量、雜糧及綠肥輪作等,增加農業碳匯並減少碳排。(ACCBE提供)

專注核心領域,深耕永續發展

與談時間,林聰明校長指出,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延伸,更是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的重要路徑。他強調,推動ESG不僅能大幅提升高等教育的全球競爭力,還能塑造積極正面的社會形象;大學應積極扮演引領角色,攜手各界爲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共同努力。王國明校長則進一步指出,大學應結合自身的特色與資源,積極支援企業及社會應對氣候變遷與二氧化碳排放等當前的迫切挑戰。他認爲,透過技術創新研發與跨領域人才的培育,大學能成爲推動永續轉型的重要推手,並有效促進社會進步與環境改善;各大學皆應儘早將永續發展納入規劃。周逸衡教授綜整三校校長的成果分享後進行歸納,指出大學在推動永續發展時,應根據自身的特點與地區需求,制定具體且清晰的永續目標。他建議,應積極運用如品質機能展開法(QFD)等策略工具,將抽象的願景具體化並轉化爲可操作的行動計劃。他也強調,大學的永續發展不太可能面面兼顧,而是需要專注於所選擇的目標核心領域,深耕細作,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用,從而爲學校的永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大學如何配合聯合國SDGs設定學校的發展策略」與談時間。(ACCBE提供)

達成雙贏局面,共創永續未來

此次「大學定位與特色發展研討會」通過各界專家學者的深入交流與精彩分享,不僅展示了南華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及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在永續發展領域的卓越成就,也爲其他大學提供了寶貴的借鏡與參考方向。三所大學在將SDGs納入校務發展藍圖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各自獨特的優勢與資源,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專注於各校可行的永續發展策略,並設立具體、可衡量的目標,以推動深入的轉型。這些大學不僅能有效促進內部資源的協調與整合,更加強了與外部多方利害關係人之間的合作,實現了資源共享與共贏的局面。展望未來,期盼各大學能夠持續融合全球視野與在地需求,深化對SDGs的實踐,並透過跨領域人才的培育與技術創新的推動,爲永續發展作出更加深遠的貢獻。

◎更多資訊請參見:

ACCBE官方網站:https://www.management.org.tw/business.php

ACCBE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ACC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