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振!更多三振!今年世界大賽如何引領指叉球復古風潮?
山本平均90.9英里的指叉球是大聯盟第五快,被打擊率僅1成36,是聯盟中令打者最頭疼球種。 法國社
今年大聯盟世界大賽堪稱近年最精彩,藍鳥與道奇兩隻藍白色頂級強權打出足以載入史冊系列賽,包含一場史上最長18局大戰在內,兩隊打好打滿7場比賽、74局,絕對是數一數二「血流成河」棒壇經典,在世界大賽獨拿3勝的山本由伸高舉世界大賽MVP金盃後,也宣告今年賽季以道奇隊奪冠坐收,完成21世紀首次連霸偉業坐收,也以三座冠軍和巨人隊、紅襪隊並列,奠定本世紀最佳球隊稱號。
世界大賽開打前,筆者在分析專欄曾提過,兩隊進入世界大賽前分別爲季後賽火力排名前二隊伍,而道奇除了多項進攻數據排名第二,更有着聯盟最佳的先發投手陣容,從一號的史奈爾(Blake Snell)到四號的大谷翔平都有着頂級球威和犀利變化球,三振功夫驚人,有實力貢獻高品質局數,與藍鳥打線自例行賽至季後賽都極難被三振的特質相互對應。
不過在世界大賽結束後重新覆盤,可以發現走向稍稍讓人意外,被外界看衰的藍鳥隊投手羣反而是表現好上許多一方,7場比賽防禦率3.21、WHIP1.18都優於道奇隊3.95、1.41,藍鳥火力比起前兩輪的0.878跌落至0.745,而道奇更跌到只剩0.658,藍鳥投打團隊數據都勝過道奇,也確實率先取得聽牌,數度只差一步就能在G6避免夜長夢多,或是好幾次製造出G7打回再見分機會,卻一再錯過適時一擊,關鍵時刻執行力不到位,加上少了那麼一點運氣,讓冠軍金盃硬生生從手上溜走,成爲多倫多居民不只休賽季,甚至未來幾年都將捶胸頓足的傷痛。
大谷翔平的指叉球也是標配。 路透
道奇投手羣的確對前兩輪無往不利的藍鳥打線帶來威脅,前兩輪季後賽,藍鳥季後賽11場僅吞64次三振,是唯一場均低於6次三振的打線,在世界大賽平均一場比賽三振數來到9.4次(如果將G3的18局賽事視作兩場的話,數字將會是8.0次),而藍鳥投手更是在73局內送出72次三振,團隊K/9值逼近9。
在更高張力比賽,投打專注度更甚以往,各種世界上最刁鑽的球路都將出現,打者難以等到可以攻擊的失投球擊成強勁擊球;相對的也會不盡一切代價碰到球,製造任何上壘機會,爲了將風險降到最低,投手無所不用其極追求三振。在這樣的對決心態下,指叉球──這個讓投手們向來又愛又恨,對於投打而言都如同奪命的罕見球路,再次作爲主角回到投球策略中,於世界大賽掀起波瀾。
進入本壘板前急遽墜落,如同瞬間拔除重力,垂直軌跡難以判別,就像幽靈一樣瞬間消失在眼前,在看重投手三振能力的現代棒球,過去幾個賽季以來指叉球用量正不斷提升,無論是例行賽還是季後賽皆是如此,近三年例行賽指叉球用量分別爲2.3%、3.1%、3.4%,此前從未超過2%。今年季後賽至世界大賽前,先來到第一波新高峰,數量相比往年再大幅提升,使用率來到6.6%,爲2008年啓用投球追蹤系統(Pitch-tracking era)最高紀錄,此前最高爲2023年季後賽的3.1%,足足翻了一倍。
藍鳥隊先發投手高斯曼指叉球,在世界大賽發揮一定的壓制力。 路透
然而,受惠於藍鳥與道奇的精采表現,所有人都知道指叉球的盛宴在世界大賽舞臺上來到高潮,藍鳥前後王牌高斯曼(Kevin Gausman )、耶薩維奇(Trey Yesavage)都是以指叉球聞名的三振好手,前者從2022年加盟藍鳥以來,用指叉球製造469次三振,遠遠超過同期投手至少200次,例行賽用量來到37.6%,季後賽更突破4成,以先發投手而言簡直驚人;後者擁有大聯盟投手中最高出手角度和出手點,高壓姿勢讓指叉球彷彿從三樓掉到一樓,極具混淆力,季後賽兩度投出雙位數三振是史上菜鳥第一人,以22歲又93天年紀在世界大賽有如此表現也是史上最年輕,對陣道奇的G5製造23次揮空,是2008年以來最高。
對道奇山本由伸、大谷翔平兩大日本王牌來說,指叉球更是標準配備,山本平均90.9英里的指叉球是大聯盟第五快,被打擊率僅1成36,早就是聯盟中令打者最頭疼球種;大谷進入季後賽也解封指叉球,提高使用比例,甚至是兩隊終結者佐佐木朗希、霍夫曼(Jeff Hoffman)都將指叉球視爲最主力變化球。兩支聯盟冠軍都擅用指叉球的現象實屬罕見,季後賽期間兩隊共有9名不同投手在季後賽投過至少一顆指叉球,甚至包含國聯分區賽對費城人後援登板的傳奇左投克蕭(Clayton Kershaw)。
佐佐木朗希扮演好牛棚投手角色。 美聯社
世界大賽前,藍鳥團隊16%指叉球用量、道奇團隊9%指叉球用量都勝過同聯盟其他季後賽球隊至少5%,藍鳥投出的指叉球數量近乎全美聯一半,數量已經高居歷史首位,以253顆遠勝遊騎兵2023年寫下的172顆紀錄;而道奇則佔國聯季後系列賽出現的指叉球中一半以上,總數128球也能排歷史前五,而這兩隊還有一輪季後賽要打。
一羣手握頂尖指叉球的投球怪物齊聚一堂,碰撞出火花可想而知,早在世界大賽前就可預估兩隊會締造單屆指叉球數量的新紀錄,且將會大幅改寫,此前許多屆世界大賽指叉球數量只有個位數,更有好幾年掛零,可說是好一段時間都被封印,最後這個系列賽打了整整7場、74局,那麼新紀錄究竟堆疊到哪呢?答案是277顆,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呢?除了遠超原紀錄2023年的56顆(全數來自遊騎兵的先發投手伊瓦迪(Nathan Eovaldi)),首次突破三位數,自2008年起追蹤投球,至2024年期間,整整17年世界大賽累積的指叉球數量,不多不少正好也是277顆。
棒球訓練方式日新月異,聯盟均速正不斷攀升,所有投手都嘗試將身體能力發揮德淋漓盡致,今年季後賽直球均速寫下史上新高,但弔詭的是使用率卻創下新低,球速飛漲的同時打者也在適應,投手爲了避免狙擊只得不斷革新變化球,以多變剋制打者的進步,這也是爲何三振率相當寶貴,變速球、橫掃球組合在主流地位中不斷提升,季後賽投手羣充斥愈來愈多充滿活力的變化球,取代了對直球的信賴。
籃鳥隊終結者霍夫曼,將指叉球視爲最主力。 美聯社
今年例行賽大聯盟打者對指叉球的平均打擊率僅2成08、長打率近3成33、揮空率與三振率分別來到35%與31%,如果說現代棒球打者重視長打魅力,願意以更多三振換來全壘打和保送,那麼能抑制長打同時還能製造三振的指叉球,自然會成爲投手們眼中的天菜,也因此在季後賽擁有更好指叉球的投手能變更具主導權,最好的指叉球投手們讓打者苦不堪言,季後賽對戰指叉球打擊率跌破兩成、長打率不到三成,揮空和三振也連帶提高,在人體工學的極限當中,投手們爲了高報酬同步承擔着高風險,在今年兩隊成功案例後,復古又新潮的指叉球是否能成爲下一代投球革命值得關注。
▪2025宇宙道奇奪冠啓示錄:如果這是壞掉的棒球就別修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