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臺共舞 颱風首度取名「竹節草」 氣象署曝背後悲傷原因
今年臺風首度出現以「竹節草」命名,氣象署也解釋背後原因。(圖/中央氣象署)
關島附近海面的熱帶性低氣壓在24日升級爲颱風「柯羅莎」,與範斯高、竹節草在西太平洋上呈現難得的「三臺共舞」畫面,而這也是首度有颱風用竹節草命名,對此中央氣象署也做出解釋,原來與2019年的利奇馬臺風有關。
氣象署指出,竹節草颱風25日將進入巴士海峽,持續往東北移動,但北轉角度仍存在不確定性,但整體來說,預估北上後會持續減弱,並降級爲熱帶性低氣壓。
竹節草爲越南命名,源自於當地的植物名稱。(圖/中央氣象署)
至於爲何會命名爲竹節草,氣象署強調,名稱不叫竹節蟲。解釋颱風的命名是由14個國家或地區所提供,組成一張140個名字的清單總表,然後依序輪流使用。當有颱風造成巨大傷亡或損失時,則會被「除名」,再由新的名稱遞補。此次竹節草就是取代了2019年被除名的強烈颱風利奇馬。
利奇馬當年雖然未登陸臺灣,但仍對臺灣造成不小影響,包括2人罹難、11人受傷和八萬多戶停電,376個國際航班、99個船班被取消,癱瘓了海陸交通,並在金門颳起焚風,刷新當地測站紀錄的39.9度高溫。而在登陸大陸浙江後,造成57人死亡,房屋倒塌1.5萬多間,經濟損失達537.2億人民幣(約新臺幣2.2億元),因此遭除名。
此外今年第5號颱風「百合」,則是取代了2001年的「四大怪臺」之一的納莉颱風,當年納莉颱風在臺灣上空滯留了49個小時,造成北部大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