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變革鮮活樣本 平度農民劉元九43年賬本里的“國家記憶”

來源: 信網 責編:戴慧慧 2025-05-09 11:14:03

“只要國家需要,我一定會記到拿不起筆爲止!”這是劉元九作爲一個普通農民對國家許下的承諾,也是他對後人樹立的榜樣。鄉村的鉅變、祖國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 自他從1982年開記的一筆一劃、字裡行間中躍然眼前。國家博物館於2007年、2017年分兩次收藏了他累計34年的賬本,這也是國家博物館目前唯一收藏的農民家庭賬本。時至今日,劉元九手寫記錄的賬本已增至43年。

見證變遷,數據裡面話桑麻

小到油鹽醬醋,大到爲孩子買房買車,劉元九事無鉅細、全部入賬。1982年5月2日,他清楚地寫到:供銷社醬油1毛2一斤,鹽5分錢一斤,花兩塊四毛錢買20斤醬油,花5塊錢買100斤鹽……在他的賬本里沒有CPI上漲的總結,只有密密匝匝的數字,看似瑣碎,卻記錄着小山村村民的真實生活。 劉元九所在的平度大澤山鎮雖然有兩千多年的葡萄種植史,但真正靠葡萄致富卻還是近三十年的事。2007年,劉元九家裡的5畝葡萄地總收入還只是28902.3元;2023年,賬本上的數字變成了10.1萬元。葡萄藤架變成了“搖錢樹”,賬本在此刻不僅僅是紙張和墨水的簡單融合,小小數據變遷,更是見證了小鄉鎮乃至國家鄉村振興的大成效。

持之以恆,手寫賬本成政策最好註腳

翻開賬本,劉元九說有兩件事終生不忘。第一件事是2005年12月29日,取消農業稅。這項政策意味着當時9億中國農民將徹底告別延續了2600年的“皇糧國稅”。第二件事是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這次大會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表決通過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這讓以地爲生的廣大農民吃下了定心丸。

很多人會質疑,作爲一個普通老百姓,43年間真的從未想過放棄嗎?他說,“我沒有半途而廢,是因爲我有三大法寶:決心、恆心和耐心。”剛開始堅持去做,想的是爲後人留點資料,讓後輩看看自己這一代人是怎麼走過來的,這是決心的前提;後來發現能爲社會做點貢獻,雖然綿薄,但能夠爲世人所用,這是恆心的理由;當社會的期許與自己的執念重合,自我賦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便釀成了一個理想:爲家庭記錄一針一線,爲國家記錄滴滴點點。

雙向承諾,鑄就“國家記憶”

劉元九的賬本格式很規整,但對於僅僅上過幾年小學的他來說,記賬並不是個簡單的活兒,他認識的字並不多,早期的賬本常有錯字,後來,他在記賬的桌子上擺上一本字典,隨用隨翻,幾十年的記賬生涯,讓劉元九的識字水平進步很大。“我不覺得記賬是個負擔,現在一天不記就渾身難受。”

劉元九對記賬的執着是常人難以想象的,有時候生病不舒服去醫院,即便再難受,也要記下開銷多少,都花在了哪些用項,也因爲常年記賬的習慣,劉元九走到哪兒都會隨身帶着紙筆,一分錢的花銷也要記下來。當年領導找到劉元九時,樸實的他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請給我一個月時間,我把賬本抄一遍留給自己和家人。”國家博物館也對他許下承諾,只要他或後代繼續記錄下去,記多少年國家就收多少年。因此,雖年逾古稀,身體也大不如前,但劉元九仍筆耕不輟,小小賬本在歲月的流逝裡依舊一點點的增長着厚度。“這一輩子最自豪的事就是賬本被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時候,沒想到自己的一個小習慣能對國家有價值,這是這些賬本最好的歸宿!”

賬本記錄的不僅僅是劉元九的生活,也是一個農民家庭收支數量和結構的變化,是農村生產資料的投入、物價的漲跌及產業結構調整的縮影,更是國家的鄉村振興政策在一個農民身上的具體體現。一筆筆賬目如同時光的刻度,將43年間的“物轉星移”瞬間鋪展在人們眼前,成爲了解中國“三農”變革的最鮮活樣本。文/信網記者

[來源:信網 編輯:戴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