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貼來了!把握「冬病夏治」預防氣喘與鼻過敏 搭配針灸更有效
三伏天進行三伏貼,可補養陽氣、調整寒性體質,有助提升免疫力。本報資料照片
傳統中醫認爲,許多疾病在冬季容易發作或加重,要利用陽氣旺盛時節進行「冬病夏治」。夏季三伏天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順應自然進行治療,可達到「助陽祛寒」功效。恩主公醫院中醫部部主任張晉賢表示,盛夏人體氣血旺盛、毛孔開泄,藥物透皮吸收更快,加上穴位刺激,治療效果更好。
張晉賢指出,將辛溫藥物,如白芥子、細辛、延胡索等製成藥餅,敷貼於特定穴位。成人敷貼時間爲1至2小時,兒童0.5至2小時,依各家醫療院所配方不同,而有敷貼時間上差異。其藥效可驅散體內寒邪、調節陰陽平衡,預防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虛寒性胃痛等冬季易發疾病。
張晉賢以「太陽能板」爲比喻,三伏貼的藥餅可將夏天太陽的熱量、環境吸收的熱量以及辛溫藥物的能量儲存於人體內,並在寒冷冬天時釋出,供身體使用。夏季是中醫「治未病」理念中「未病先防」的最佳時機,而三伏貼正是透過體質調理來強化免疫力的傳統療法,有助於提升生活品質。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副院長邱榮鵬表示,根據衛福部108年的統計,當年度在治療氣喘以及過敏引起的鼻炎,共花費超過80億點。每月因過敏性疾病就醫人數平均約2萬人,同年另一資料顯示,國人因過敏接受西醫診治人口約佔總人口15%,可見過敏性疾病是國人的困擾。
邱榮鵬強調,三伏貼將具有揮發性且溫熱的藥物,敷貼在人體背部可治療臟腑之俞穴表面,進而達到調理臟腑的作用。除了使用肺經的穴位之外,也會根據個人體質差異,選用強化脾胃或溫補腎元的俞穴,以增強後天脾胃及先天腎陽的功能,幫助溫肺經、散肺寒,過敏症狀皆有明顯改善。
三伏貼有哪些注意事項或禁忌呢?臺北市中醫師公會監事長歐乃慈表示,每年夏季三伏日(初伏、中伏、末伏)各敷貼1次,連續3年效果最佳。貼藥時,多數人感覺微熱或輕微灼熱,皮膚較敏感者可能會有紅腫、癢感,甚至水泡,這是藥性發揮與體質反應的表現,可評估是否需要縮短貼藥時間或調整配方。
如正值發燒、皮膚感染、孕婦、肺結核活動期、對藥物嚴重過敏、患有皮膚病、出血性疾病者不建議使用;敷貼期間避免辛辣、海鮮、生冷食物。歐乃慈建議,在醫師評估下配合中藥調理、鍼灸或推拿效果更佳,能全方位改善體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