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縮水10天,今年調理要拉長“戰線”

新疆網訊(記者娜扎開提·柯尤木)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即將到來,烏魯木齊市各大醫院已陸續開展傳統特色療法“冬病夏治”。

三伏天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階段,是調養身體的黃金時段。今年從7月20日入伏到8月18日出伏,共計30天,打破近十年來“40天長三伏”的慣例。三伏天時間縮短,冬病夏治是否也要“搶時間”?我們要小心哪些疾病?7月17日,烏魯木齊市中醫醫院治未病科主治醫師楊彩霞作出提示。

冬病夏治的核心在於“治未病”,是針對一些冬天高發或易加重的疾病在夏天進行治療。

楊彩霞介紹,短三伏雖然比以往少了10天,但從冬病夏治的療程上來說已足夠。她說,冬病夏治確實對大多數亞健康人羣有幫助,但並非人人適用,比如平日容易上火、大便幹、脾氣躁、血壓高等陰虛火旺的人就可能適得其反。拿風溼免疫病患者來說,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硬皮病的患者適合冬病夏治,而乾燥綜合徵的患者就不宜嘗試三伏貼。

“以往很多人習慣了在頭伏、中伏、末伏各做一次調理。但因爲今年時間縮短,因此更容易遭到外界溼氣侵襲。”楊彩霞說,若在短時間內頻繁進行冬病夏治,可能會使體內陽氣“超標”,因此建議大家把冬病夏治的時間“戰線”拉長,以往每隔10天貼一次三伏貼,今年可延長至15天左右。

楊彩霞介紹,三伏天養生需遵循“清熱消暑、養心安神、健脾祛溼、養陽護陰”等原則。要順應夏季晝長夜短的特點,晚睡早起,午睡時間一般以30分鐘至1小時爲宜。飲食養生方面,建議多食綠豆、薏米、荷葉、冬瓜、西瓜、苦瓜等清補食物,起到清暑、益氣、滋陰生津的作用;適當增加瘦肉、魚類、蛋類、豆類等優質蛋白質的攝入,以補充因高溫出汗而消耗的能量和營養;少吃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燒烤等,以免加重腸胃負擔,導致消化不良、上火等症狀;及時補水,每天飲水量應在1500 - 2000毫升左右,可適當飲用綠豆湯、烏梅湯、菊花茶等,以補充電解質和水分。

由於氣溫高,這段時間儘量避免在高溫時段進行戶外運動,可選擇在清晨或傍晚時分進行鍛鍊;根據個人體質和身體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和運動量,如散步、慢跑、游泳、八段錦、太極拳、瑜伽等,運動強度以微微出汗、不感到疲勞較爲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