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財富公司加速“出海”轉型,高淨值人羣債券類境外資產配置比例升至35%

財聯社5月21日訊(編輯 李響)在資管新規趨嚴的監管指導下,三方財富公司正加速“出海”轉型,高淨值人羣債券類境外資產配置比例不斷提升。財聯社近期從多方瞭解到,不少第三方財富機構將境外債業務作爲轉型核心抓手,通過QDII、QDLP、TRS等跨境工具搭建多元化產品矩陣。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正從傳統的非標固收類產品轉向淨值型產品,對於沒有金融許可證牌照的三方財富機構而言,轉型之路仍很漫長。

三方財富公司加速“出海”轉型

據瞭解,2008年到2018年的黃金十年,是貨幣寬鬆機制下“造富效應”的黃金十年,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依靠剛兌的信託產品起家,從無到有,再到後來的野蠻生長,可謂是國內大資管行業發展的縮影。

隨着2018年“資管新規”出臺,疊加貨幣政策縮緊、房地產進入下行週期,依賴於國內固收和類固收產品的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遭遇前所未有的資產荒。在收縮戰線,尋找新的突破口的指引下,相對高息的境外債成爲其轉型“出海”的發展方向。

在業內人士看來,彼時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轉型的方向通常有四類,包括代銷海外金融產品抽取點差、申請/收購海外金融牌照、引入海外消費升級等一攬子場景服務,以及參與度最多的發行產品和參與資產管理領域,不過彼時初期,切入一級半市場的FOF基金,成爲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競相追逐的優質產品。隨後,美聯儲快速加息,導致中美利差逐漸加大,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又盯上境外債相對高息且低成本的“致富業務”,同時把業務線搬至香港地區。

業內人士調侃表示,目前還活着的三方公司一雙手都數的過來,他們業務都有兩大特徵,一個就是中資境外債標品業務,另一個都是擁有香港保險業務。

隨着近年來全球資本市場愈發呈現“低利率常態化”特徵,而中美貨幣政策逐步分化,疊加中資企業“出海”愈加頻繁,境外發債規模激增。Wind數據顯示,2025年前四月熊貓債發行量達622億元,累計發行量超9500億元,而中資離岸債存量規模仍超1.2萬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作爲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常年在全球人民幣Swift支付交易所佔據份額超70%,普通的私人銀行或難以完全滿足超高淨值客羣複雜的需求特點,也爲家族辦公室和三方財富的運作帶來豐富的機遇。

據信銀資本(香港)分析師龔思勻在相關研報中表示,供需共振下,香港家辦行業規模迎來高速增長機遇。香港特區政府於2022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在2025年底前協助不少於200間家族辦公室在港設立或擴展業務。據香港投資推廣署家族辦公室團隊統計,2021年6月至2024年3月間,累計協助64間家辦在港設立或擴展業務,其中77%來自內地,13%來自亞太地區,其餘來自歐洲、北美等地區;另有136間家族辦公室正準備或已決定在港設立。

據龔思勻統計,90%以上的大中華區單一家辦提供家族治理、家族慈善、傳承規劃和風險管理等服務;而聯合家辦更側重金融服務。作爲家辦專業的外包團隊,三方財富公司提供的服務種類排名前三的依次爲股權和固定收益投資、除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外的另類投資、家族信託。

高淨值人羣債券類境外資產配置比例不斷提升

“從資產配置類型情況來看,亞太區家辦股票、債券、另類資產、現金的配置比例分別爲26%、25%、34%、14%,相較過往明顯增配債券及現金,減配股票及另類資產”,龔思勻表示。

“在如今波動中樞明顯上移的環境裡,大家更看重的還是動盪期間的抗風險能力”,有分析人士指出。據不完全統計,可投資資產超億元的超高淨值客戶中,近9成已配置境外資產,其中債券類佔比從2020年的18%躍升至2024年末的35%左右,而我國不斷對外開放的債券通市場,也進一步加快了高淨值客戶服務機構通過境外債投資達到稅務籌劃、合規管理,進而符合其財富傳承的目標。

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佈數據顯示,南向通方面,4月境內機構持續投資交易境外債券,主要爲離岸人民幣債、美元債等。4月,“北向互換通”共達成交易886筆、4847.06億元,累計入市境外機構79家。

“目前中資美元債平均票息達6.8%,較境內信用債溢價超300BP,也吸引不少第三方財富機構將境外債業務作爲轉型核心抓手,通過QDII、QDLP、TRS等跨境工具搭建多元化產品矩陣”,有知情人士透露,以某三方財富機構爲例,其2024年末境外債配置規模同比提升超40%,其中美元債佔比超6成,並配置部分可轉債增強型產品。

在業內人士看來,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正從傳統的非標固收類產品轉向淨值型產品,強調風險定價、產品篩選和大類資產配置能力。隨着監管對傳統業務的加速出清,未來投資於標準資產的淨值型產品將成爲主流,對於沒有金融許可證牌照的三方財富機構而言,轉型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