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鋼企聯合抵制,誰是鉬鐵暴漲背後的“上帝之手”?
鉬鐵作爲鋼鐵工業的“基因改良劑”和新能源領域的“戰略金屬”,其價格波動牽動着整個高端製造產業鏈的神經。
2025年7月以來,鉬鐵價格從23.8萬元/噸飆升至27.2萬元/噸,單月漲幅高達14.3%,引發太鋼集團、中信泰富特鋼和青拓集團聯合發佈聲明,暫停鉬鐵採購以抵制“非理性炒作”。
這一罕見舉動將鉬鐵市場的矛盾公開化,也引發了市場對價格上漲是否合理的廣泛討論。那麼,鉬鐵市場“冰與火”背後的深層次邏輯究竟是什麼?這需要整個行業進行理性分析。
供需缺口與投機情緒共振
鉬鐵價格的快速上漲並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基本面來看,供需矛盾的加劇是價格上漲的核心驅動力;而從市場情緒層面,資本炒作和產業鏈博弈進一步放大了價格波動。
鉬鐵的供應緊張始於上游鉬精礦的產能受限。2025年7月,中國黃金集團內蒙古礦業公司因安全事故停產,該礦年產鉬精礦1.19萬實物噸,佔國內總產量的3.9%。這一突發事件導致市場對短期供應的擔憂急劇升溫。
與此同時,國內主要鉬礦企業如金鉬股份和洛陽鉬業的產能釋放不及預期,而國際市場上智利和秘魯的鉬礦出口也因政策調整和社區衝突面臨不確定性。進入8月後,多家大型礦山宣佈檢修計劃,並暫停招標,進一步強化了市場對供應偏緊的預期。
此外,環保政策的加碼也對中小鉬鐵冶煉廠形成壓制。據行業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國內鉬鐵產能利用率不足70%,部分企業因成本倒掛被迫減產。這種結構性供應缺口使得鉬鐵市場的定價權向上遊礦企集中,爲價格攀升奠定了基礎。
在供應收縮的同時,鉬鐵的需求卻呈現剛性增長。傳統鋼鐵行業雖進入淡季,但不鏽鋼(如316L、雙相鋼)和特鋼的需求依然穩健,尤其在能源化工、海洋工程和核電等領域。更爲關鍵的是,新能源產業的爆發式增長爲鉬鐵開闢了新的需求空間。
風電領域:每兆瓦風電裝機需消耗100-120公斤鉬鐵,用於增強葉片和塔筒的耐腐蝕性。隨着全球海上風電裝機量的快速擴張,鉬鐵需求水漲船高;光伏產業:鉬濺射靶材是提升光伏電池轉換效率的關鍵材料,其需求隨着光伏產能的擴張同步增長;新能源汽車:高性能齒輪和發動機部件廣泛採用含鉬合金鋼,其耐磨性較傳統材料提升30%。
據機構預測,2025年全球鉬市場供需缺口將達到1.3萬噸,2026年仍將維持0.8萬噸的短缺。
儘管供需矛盾客觀存在,但本輪價格上漲的幅度和速度顯然超出了合理範圍。多位業內人士指出,貿易商的囤貨惜售行爲是推高價格的直接推手。由於預期供應緊張,部分中間商大量採購鉬鐵並捂盤惜售,導致市場流通貨源減少,價格被快速拉昇。
更值得關注的是金融資本的介入。鉬作爲一種小金屬,其市場規模有限,容易被資金操控。據行業人士透露,部分投機資金通過期貨市場和現貨聯動炒作鉬價,加劇了市場波動。這種脫離實體需求的非理性上漲,最終觸發了三大鋼企的聯合抵制行動。
價格暴漲對產業鏈的影響
鉬鐵價格的快速上漲深刻改變了產業鏈的利潤分配格局,上游礦企賺得盆滿鉢滿,而中下游企業則陷入“越生產越虧損”的困境。這種不可持續的局面不僅威脅企業生存,還可能對國家高端裝備製造供應鏈安全構成挑戰。
在當前漲價潮中,上游鉬礦企業較爲受益。以國內鉬業龍頭金鉬股份和洛陽鉬業爲例,兩家公司合計佔據國內鉬供應量的40%,對價格形成具有決定性影響。數據顯示,2025年二季度,鉬精礦的利潤率超過50%,而同期鉬鐵冶煉廠的利潤則被壓縮至負值區間。
這種利潤分配的高度不均衡導致產業鏈矛盾激化。一位鉬鐵廠負責人坦言:“我們就像夾心餅乾,一邊是礦企不斷提價,另一邊是鋼廠拒絕買單,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鉬鐵冶煉環節在本輪漲價中受損最爲嚴重。由於鉬精礦價格漲幅遠超鉬鐵,冶煉廠普遍陷入“即期倒掛”的困境。這種持續性虧損迫使部分中小冶煉廠減產甚至停產,進一步減少了市場供應,形成惡性循環。
更嚴峻的是,冶煉廠的資金鍊壓力與日俱增。由於需要預付貨款採購鉬精礦,而鋼廠的鉬鐵採購賬期通常長達60-90天,許多冶煉企業面臨嚴重的現金流危機。如果這種局面持續,行業可能迎來一波整合潮,小廠退出將加劇市場集中度,削弱產業鏈的彈性。
作爲鉬鐵的最終用戶,鋼鐵企業承受着原材料漲價和產品售價難以跟漲的雙重擠壓。以316L不鏽鋼爲例,每噸需添加50公斤鉬鐵,鉬鐵價格每上漲1萬元/噸,生產成本就增加500元。然而,下游裝備製造企業對不鏽鋼漲價接受度極低,導致鋼廠無法通過提價轉移成本壓力。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我國部分高端鉬製品仍依賴進口。若國內鉬鐵價格持續非理性波動,可能導致海外供應商跟風提價,進一步加劇供應鏈風險。
理性迴歸還是高位震盪?
面對鉬鐵市場的劇烈波動,行業內外最關心的問題是:這種漲勢能否持續?價格何時迴歸理性?結合供需基本面、政策導向和市場博弈等因素,鉬鐵價格短期內仍將維持高位震盪,但中長期看有望逐步迴歸合理區間。
三大鋼企的聯合聲明雖對市場情緒產生一定震懾,但實際效果取決於其庫存水平和堅持時間。相關行業專家指出:“如果這三家鋼企連續停止採購2-3個月,鉬鐵價格可能會回落至15-20萬元/噸的合理區間。”然而,考慮到8-9月是傳統備貨旺季,加之新能源項目的集中開工,需求端支撐依然強勁,價格大幅回調的可能性較低。
從供應端看,內蒙古礦山的復產進度將成爲關鍵變量。若事故影響長期化,或環保限產範圍擴大,供應緊張的局面將難以緩解。卓創資訊分析師預測,短期內鉬鐵價格仍有望保持偏強運行態勢。
隨着鉬鐵漲價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加劇,政策干預的可能性正在上升。一方面,國家發改委可能會約談重點企業,要求保供穩價;另一方面,行業協會或推動建立鉬精礦和鉬鐵的儲備機制,平滑市場波動。
從產能角度看,2025年下半年預計有多座新建鉬礦投產,包括紫金礦業巨龍銅礦二期和吉林天池鉬業小城季德鉬礦等。這些新增產能的釋放將逐步緩解供應壓力,爲價格迴歸理性創造條件。
儘管短期存在回調壓力,但鉬鐵的長期需求增長趨勢明確。隨着全球能源轉型加速,風電、光伏和新能源汽車對高性能材料的需求將持續擴張。盛龍股份在招股書中預測:“鉬行業正在經歷十幾年來最好的發展機遇,供不應求的狀態可能持續。”
然而,這種結構性牛市並不意味着價格可以無限上漲。歷史經驗表明,過高的鉬價會催生替代材料和技術革新,最終反噬需求。例如2022-2023年鉬價暴漲後,部分不鏽鋼企業通過調整成分配方減少鉬用量,導致需求短期萎縮。因此,維持合理的價格區間對產業鏈各方都至關重要。
本次價格風波暴露出鉬產業鏈的深層次矛盾——上下游缺乏風險共擔機制。未來行業健康發展需要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避免價格大起大落對產業的傷害。
結語
鉬鐵價格的暴漲是供需基本面、市場情緒和產業鏈博弈共同作用的結果。新能源需求增長和短期供應擾動爲漲價提供了合理性,其價格能否真正迴歸理性,仍取決於供需格局的實質性改善。
下游企業的單純抵制行爲,解決不了產業的根本問題。只有多方共同努力,在資源之上創變,才能推動鉬鐵市場走向更加健康、可持續的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