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EDA巨頭恢復供應,“芯片之母”成焦點!國產EDA軟件加速崛起

來源:光大證券微資訊

7月4日,在科技股、金融股的帶動下,滬指盤中一度接近3500點。然而,科技板塊出現了顯著的分化,遊戲、金融科技表現較爲強勢,芯片板塊大幅波動。

究其原因,近期中美貿易再成市場關注的焦點。根據央視網的報道,有記者表示“相關企業已接到美國商務部通知,恢復EDA軟件、乙烷、飛機發動機等產品對華出口”並請商務部評論,商務部發言人表示美方取消對華採取的一系列限制性措施,有關情況已向中方作了通報。

日前三大EDA巨頭已經恢復對華出口,這再次讓投資者關注國產EDA。今天我們就來梳理EDA行業現狀,探索行業趨勢。

1、美國恢復EDA軟件對華出口,EDA已成關鍵領域

根據央視網的報道,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美取消相關對華經貿限制措施情況答記者問。

近日有報道稱,相關企業已接到美國商務部通知,恢復EDA軟件、乙烷、飛機發動機等產品對華出口。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中美倫敦經貿會談後,雙方於近期確認了落實兩國元首6月5日通話重要共識和鞏固日內瓦經貿會談成果的具體細節。目前,雙方團隊正在加緊落實倫敦框架有關成果。中方正依法依規審批符合條件的管制物項出口許可申請。美方也採取相應行動,取消對華採取的一系列限制性措施,有關情況已向中方作了通報。

當地時間7月2日,三大EDA巨頭Synopsys(新思科技)、Cadence(鏗騰電子)和西門子EDA對外表示,已經收到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通知,恢復對華出口EDA軟件。

新思科技此前表示,公司已經收到BIS信函,撤銷了基於今年5月29日收到的限制令而實施的對華出口管制措施,已在恢復對中國客戶的供應與支持工作。

西門子對外表示,BIS在5月23日致函提出對中國客戶限制出口EDA軟件、技術,當前不再適用。西門子已恢復出口管制分類編號3D991和3E991的軟件與技術的完整訪問權限,並恢復對中國客戶的銷售工作。

受此影響,鏗騰電子股價週四大漲5.1%,一舉創下上市以來新高,總市值突破890億美元。新思科技大漲4.9%,總市值突破850億美元。

在全球和中國的EDA市場中,國際EDA廠商佔據着絕對的統治地位。在世界EDA市場中,新思科技、Cadence(鏗騰電子)、西門子EDA已成三足鼎立之勢,市佔率接近7成。

三大廠商起步於上個世紀80年代,搶佔了EDA市場商業化的關鍵時間節點。

1986年新思科技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註冊成立,1987年在特拉華州重新註冊成立。公司作爲EDA龍頭企業,不僅引領了EDA技術發展,還提供半導體IP產品以讓用戶可以使用預先設計的電路。

鏗騰電子於1988年在美國特拉華州成立,公司服務的行業包括汽車、人工智能等領域,提供的產品涵蓋了衆多領域的計算軟件、IP等。

西門子EDA前身爲明導國際(Mentor Graphics),公司成立於1981年,並在2016年納入西門子麾下。西門子EDA產品和服務覆蓋芯片設計、芯片封裝等多個領域,可以幫助廠商實現複雜的電路設計。

2、國產EDA快速崛起,政策支持EDA行業發展

對於先進的芯片行業,設備、軟件、材料往往成爲“卡脖子”的高危領域。前有高端芯片不可或缺的先進光刻機,現在則有芯片之母——EDA(電子設計自動化)軟件。

如果我們將芯片比喻成複雜的現代大型建築,EDA就是設計建造圖紙的工具。現代EDA融合了計算數學、圖形學、拓撲邏輯學、微電子學等技術,貫穿於芯片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等環節,是整個行業的支柱產品。

EDA產業鏈較爲簡潔、清晰,上游主要是硬件、系統和其他輔助性軟件等,中游則爲各類EDA工具廠商,下游則包括半導體行業、通信工程、儀器儀表、軍工等領域。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研究,2024年全球EDA行業市場規模接近185億美元,依然保持較快增速。與半導體市場龐大的規模相比,EDA儘管市場容量較小,但是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成爲芯片行業發展的基石。

美國近年來一直在持續加碼對中國的半導體出口管控,這進一步強化了發展國產芯片的緊迫性。5月,美國特朗普政府要求當地企業,停止向中國出口半導體設計技術相關的軟件。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將頒佈禁令。

與國際EDA巨頭相比,國內EDA廠商市佔率相對較小,但是部分廠商逐漸實現技術突破。當前國產EDA廠商已在奮起直追,並涌現了一批“新勢力”,這將極大地促進國產芯片發展。

華大九天、概倫電子、國微思爾芯、芯華章、廣立微、芯和半導體等公司也逐漸成爲EDA行業的有力競爭者。

在國產EDA發展過程中,也離不開產業基金、資本市場的助力。2024年5月,國家大基金三期成立。隨着大基金三期逐漸進入到實際投資環節,EDA等領域有望迎來關鍵發展機遇。

根據iFinD金融數據終端,EDA概念股包括:華大九天、概倫電子、華潤微、紫光國微、賽微電子、東土科技等。

(本文首發於2025年7月4日)

本文源自:券商研報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