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2007年沒拒絕「管理層收購」 張忠謀直言恐無今日規模臺積電

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其自傳下冊親曝2007年拒做「管理層收購」,確幸做了對的決定。記者葉信菉/攝影

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其自傳下冊中親曝拒絕高盛集團合夥人宋學仁提出的「管理層收購」,並確信做了對的決定,假使當年做了,就不可能有日後的營收和獲利成長表現。

張忠謀在其自傳下冊回憶說,臺積電在臺灣成立的第二年,1998年,在美國發生了金融史上首見的「管理層收購」(Management Buyout) 案。一個大規模上市公司雷諾納貝斯克(RJR Nabisco)的CEO,爲了要炒高公司的股價,並增加自己的持股比例,與一「金融機構」結盟,企圖以高於當時市價的價錢,收購所有市面上該公司的股票,而且仍由自己經營——這就是所謂「管理層收購」。這樁案子的結局呢?股價被炒高了,但收購者不是該 CEO 結盟的金融機構,而是另一家「私募基金」。CEO 反而失去了他的職位。

雖然這樁「管理層收購」案並沒成功,但此後不少此類案子都成功了。他沒有想到的是:居然「管理層收購」的可能性,也會發生在臺積電頭上。

2006年是臺積電破紀錄的一年,營收近百億美元,營業利益近40億美元,當時市值(每股股價乘以股票總數)已超過500億美元。2007年2月2日,高盛集團合夥人宋學仁來訪,建議高盛銀行結合別的金融機構,加上向其他銀行的貸款,便可與臺積電管理階層結盟做「管理層收購」。

宋的說辭是:

聽了宋的說辭後,張忠謀答應考慮。一星期後他照原定的行程去舊金山做一次演講後順便去了紐約一趟。專管此類購併投資案的高盛資深合夥人康奈爾(Henry Cornell)及他的副手弗里曼(Rich Friedman)也是一位資深合夥人一同討論此案。他們的言辭與宋大致符合,但對此案是否能做成,似稍較宋保留。

在此之後,張忠謀從紐約去德國法蘭克福,參加思愛普(SAP)的企業領袖會議,再回美國紐約,之後又去波士頓,參加MIT(麻省理工學院)的理事會及經濟系的「訪問委員會」,然後才返臺灣。返抵臺北已是3月4日,在這將近一個月的美歐旅程中,他有空閒時常在想這「管理層收購」案,所以在返臺時,對此案已有相當定見,但仍請臺積電財務處長做數字分析,並與CEO蔡力行有數次討論,蔡自2月知悉此案時即表示反對,張在3月返臺後蔡仍繼續反對此案。

3月8日,康奈爾來臺,與宋學仁到張的辦公室,要聽張的決定。張告訴他們:「我們不做!」宋有點失望,但康奈爾卻有如釋重負的表情,並對張說,通常管理層非常熱心要做「管理層收購」,張是稀有的不願做者。

張忠謀透露不要做的原因,主要的只有兩個:

在2007年3月,張忠謀覺得臺積電在公開上市的環境下,大有可爲。如果做「管理層收購」反而綁手綁腳。至於管理層持股比例低,那就把公司市值做大嘛。

事後看來,2007年「不做管理層收購」的決定絕對是對的。兩、三年後,他與經營團隊看到市場成長的機會,迅速地增加資本投資幾乎三倍,不僅花光所有的自有現金,還要舉債,當然相應的結果是連續多年快速的成長。張慶幸沒做是對的,「假使我們當年做了『管理層收購』,收穫這樣的獲利與成長就是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