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大陸房市出現積極回暖訊號 惟民企回來仍需時
香港經濟日報報導,他認爲,土地成交及新開工在過去數年大跌後,發展商缺乏土地及供應,遂開始出來增加土地投資,甚至追逐「地王」,而它們主力將資源投放高層級城市,但仍會審慎拿地,故即使土地銷售額增加,土地銷售面積仍持平。
問及對土地淨利潤的預期,林鎮鴻指,「發展商經歷過去4年的房價下跌後,對房價假設變得好保守,回報及風險的要求也更高。」
他指,現時新土地的淨利率預期爲7至8%,雖然比其他國家的發展商少,但由於週轉更快,一年時間資金已能回籠,假設房價不變下,IRR(內部回報率)可以達到20%。而且,國企及央企的融資成本低,3%左右,風險較低。
在去庫存方面,現時去化週期由31個月降至25個月,其中,一線城市的庫存已回較爲低水平,料到明年初可回到正常水平,助發展商更具議價能力。
雖然房市出現回穩跡象,但林鎮鴻認爲,民企要回來仍需要一段時間,主因現時的拍地門檻及資金要求更高。「以往一元的買地大約能撬動三倍槓桿,即一元買地變三元的貨值,但今時今日在北京及上海等拍地,一元的土地價錢只能撬動1.5或1.6元的貨值。」
而且,現時買地需要自有資金及境外發債進行,但違約民企沒有能力發債,料這一至兩年難看到這情況。若然要民企重新走出來,首先要房價回穩甚至上升,另一方面,由於購房者對民企欠缺信心,交付也會憂慮品質,故要靠賣現房加強信心,帶來現金流。同時也需要能在公開市場發債。
林鎮鴻認爲,房市見底是分階段,不同的城市表現分化,一線及二線城市屬於早期階段,其中,北京, 上海、深圳、杭州、成都均於庫存、拍地及二手房價已經回穩。而二線城市仍處去庫存階段,若可繼續去庫存,相信第四季可見到庫存回落到歷史平均的水平,或帶動發展商拍地及有更多「地王」出現。而「地王」則可影響業主及買家的心態,但這仍未反映。他期望,二線城市可有更多「地王」出現。
他又指出,開發商的結算利潤水平在2024至2025年較爲低,因爲是反映去年出售的房屋及2021年購入的土地,即是「高的麪粉價,低的麪包價」,若然房價回穩,現在新拿的土地對應淨利潤高於去年及今年,料到2027年會反映在報表上。
瑞銀預期,今年新房成交面積年跌5%,新屋動工跌10%,而竣工面積則跌20%,主因來自兩至三年前的新屋動工項目,屬後周期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