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名醫周佳正過馬路遭撞身亡 蔣萬安:找出更多示範點
臺北市長蔣萬安主持道安會報,聽取北市府檢討乳癌名醫周佳正7月過馬路遭公車撞擊身亡事因和因應作爲。記者楊正海/攝影
乳癌名醫周佳正7月過馬路遭公車撞擊身亡,北市府檢討事因、設置庇護島和退縮行穿線等因應作爲,市府預計每年完成共40處以上,今年8月已有44處。臺北市長蔣萬安下午也在道安會報中指示,行人友善區或是行人優先區的設置,希望能夠再找出更多示範點。
案發地點在羅斯福路與愛國西路口,下午的道安會報中,交通局針對該路口改善進行報告,包括增設行人庇護島及行人號誌,縮短一次性穿越距離,以及提供緩衝空間、退縮行穿線及增設欄杆,減少視野死角。另外,還包括路口照明改善,以提升夜間行人與車輛間可視性。
另外,所有北市行穿線退縮及庇護島工程,北市也訂出KPI,從112至114年每年度計劃完成共達40處以上,112年行穿線退縮44 處、庇護島設置14處,到了113年分別是34、27處,114年8月,完成27、17處。
針對庇護島設置檢討,北市有53條主要道路、510處主要路口,將從115年至117年,分年改善事故件數前30大路段。其中庇護島115年改善前5大(36處路口)、116年前12大(40處路口)、117年一前30大(39處路口)另外,標線改善部分,115年前5大(99處路口)、116年一前12大(94處路口)、117年一前30大(107處路口)。
列席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吳昆峰表示,他有一個建議,其實不是隻有大路口才做庇護島,即使是隻有15公尺的道路,大家都還是用50公里的速度在騎車、開車,他建議只要是在住宅區,其實都可以去示範,路幅沒有那麼寬,但社區還有老人家,速度會比較慢。
他說,一些住宅密度比較高的地方,路幅即使沒有那麼寬,也來示範看看,建議試辦參考英國、歐洲或新加坡的設置的方式。
蔣萬安也表示,北市有找大安區大學裡投入交通友善區或是交通行人優先區的設置,成立很好的模式跟典範,其他縣市也紛紛來臺北市參考,也希望市府能夠找出幾個示範點,做出正面的效益,讓更多的路口可以設置庇護島。
蔣萬安也提醒,庇護島設置時,必須要確認是否符合行車的動線,不要影響車輛正常的通行,另外依照設計規範,庇護島設置時,底端部分要設置分道標誌、反光標線、警示標誌,以確保駕駛人辨識,避免擦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