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發生率全癌別最高 免疫治療給付今年上半年有希望

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左3)說,今年上半年預計以「全適應症」方式給付,納入乳癌、肺癌及大腸癌三癌別,下半年則預計推出乳癌論質計酬方案,盼降低乳癌死亡率。記者林琮恩/攝影

乳癌是國內發生率最高癌症,癌症治療昂貴,許多病友等待合適用藥。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說,健保已給付多項乳癌治療藥物,包括15種化療藥物、16種標靶藥物、3種免疫調節劑,至於癌症免疫製劑,今年上半年預計以「全適應症」方式給付,納入乳癌、肺癌及大腸癌三癌別,下半年則預計推出乳癌論質計酬方案,盼降低乳癌死亡率。

石崇良說,乳癌在各癌別中發生率最高,每年88萬癌症病人接受治療,其中乳癌病人有18萬之多,隨新藥發展,乳癌治療模式不斷改變,健保署除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幫助診斷,也納入多項治療藥物,近期通過擴增給付,投入17億預算,其中6項針對乳癌用藥,近7千病友受惠,同時根據國際癌症治療指引NCCN,將證據力最強的藥物納入給付。

「目前用藥還差一味,就是免疫治療給付。」石崇良表示,健保署規畫將乳癌、肺癌、大腸直腸癌治療免疫治療納入給付,金額雖龐大,但會努力在上半年納入給付,已進入最後議價程序;下半年則預計從乳癌開始,推動癌症論質計酬計劃,壓低乳癌死亡率,延長換者存活。除治療以外,呼籲民衆透過篩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各乳癌分類中,HER2乳癌惡性度最高,今年2月起健保給付新一代ADC藥物,用於轉移性HER2陽性乳癌第二線治療。臺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該藥物納入給付,每年可爲病友節省藥費146萬元,減輕治療經濟負擔,預計每年幫助1172名乳癌病人,這不僅是治療上的突破,也代表健保給付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

臺北榮總副院長曾令民表示,ADC藥物機轉結合抗體與化療藥物特性,利用標靶藥物精準特性,將化療藥物帶入癌細胞,再釋放藥物將其毒殺。ADC藥物常見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疲倦、白血球低下、貧血等,嚴重副作用發生率較少,建議病友依照醫囑服藥,與醫療團隊密切聯繫,確保治療順利。

另外,三陰性乳癌佔乳癌病例15%至20%,乳癌細胞生長快,惡性度也高,目前健保僅給付化療藥物,其他藥物必須全額自費。乳癌病友協會指出,病友面對「無藥可用」以及「無經濟能力用藥」的雙重困境,理事長黃淑芳說,盼政府及早跟上國際治療指引,補足早期乳癌用藥缺口,讓更多病友能夠獲得可負擔的有效治療,進一步提升存活率並改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