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讓投資者安心賺錢?公募規模狂飆之後的六大顯著變化
財聯社3月1日訊(記者 閆軍)圍繞着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強監管、防風險、促高質量發展的公募行業發展主線也更加清晰。
在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上,監管進一步提出更高要求,2024年3月,《關於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中提出:力爭通過5年左右的時間,推動形成10家左右優質頭部機構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態勢。
隨着《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落地,打通了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卡點堵點問題,明確了穩步提高中長期資金投資A股規模和比例的具體安排,對公募基金提出更高的要求。
是機遇,也是挑戰。在基金公司看來,經過過去幾年震盪行情,基金公司與投資者共同成長,當前已經在投研體系建設、產品設計與規劃、銷售以及投教等方面有了明顯的提升,通過平衡功能性與盈利性,不斷降費讓利,真正把爲投資者賺錢、聚焦服務實體經濟擺在重要位置。與此同時,在當前業務流程中仍有要改進的方向,比如優化考覈體系、豐富產品種類、加強人才梯隊建設、提高多資產配置能力等。
當前公募基金規模已經突破30萬億,規模狂飆之後的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公募基金行業有哪些新思考、新趨勢?財聯社調研行業幾十家基金公司,他們有頭部大廠,也有中小基金公司,有內資,也有外資,共同探討當下行業發展的特點與趨勢。
從投研到投教,基金行業六大變化
在系列推進資本市發展的政策之下,A 股市場正由此構建出更健康、更具可持續性的投融資環境,開啓高質量發展新徵程。其中,作爲重要的市場參與主體,公募基金在投融資中起到橋樑。在經歷了“明星基金經理”狂熱時代,以ETF爲代表的被動投資風生水起,基金公司在當下呈現出六大顯著變化。
變化一:協同作戰,投研一體化、平臺化成趨勢
基金公司要提升投資者回報,根本就是提升投資業績,而提升業績的關鍵部門就是投研。經過過去幾年的發展,各家基金公司圍繞着投研建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去明星化,打造投研一體化的平臺型公司。
在一體化流程上,有基金公司表示,通過產品委員會協調各業務條線合力確定產品投資風格,並通過風格因子管控投資紀律,讓現有產品形成穩定的投資風格。基金經理成爲排兵佈陣的一部分,通過基金經理畫像給所有投資人員“打標籤”,通過標籤識別判定現有體系所缺乏的風格,據此通過內培和外引補充並保證不同特點的投資人才的配置,確保任何市場風格下都“有牌可出”。
在具體打法上,以銀河基金爲例,公司着重加強投研一體化建設,提升投研轉化率。鞏固基金經理與研究員聯合調研、專題研究、跨領域研究機制,提升投研晨會實效,啓動數字化信用投研體系建設工作,上線金融數據分析、投資研究管理平臺,實現基金經理和研究員之間的信息高效互通,不斷提升團隊投研轉化和運作效率。
銀河基金表示,通過優化團隊內部分工合作,建立競爭力分析、專題研究、跨領域研究等機制,完善研究框架,增強對行業景氣度的覆蓋能力及對投資機會的捕捉能力。
“通過團隊協作和平臺化管理構建更科學完善的投研體系,可以有效提升整體效率和穩定性。”德邦基金表示。
變化二:考覈機制悄然生變
儘管在降薪的背景之下,考覈與激勵機制依然是基金公司較爲重視的方面。
有基金公司認爲,首要的還是優化投資策略,加強投研能力,提升基金產品業績的長期穩健。但在市場劇烈波動時,能及時採取應急預案保護投資者利益更爲重要,這就需要在指定鼓勵機制上做出改變,鼓勵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管理層持有自己公司的基金,確保與投資者利益一致。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指出,要加強對行業研究員以及基金經理的考覈,在行業研究員考覈方面注重研究的成果,包括推薦的公司能不能帶來超額收益,能不能正確判斷行業的發展趨勢。對基金經理的考覈要注重業績導向,重點考覈長期業績,比如考覈3年以上的業績表現。
興證全球基金則在考覈期限上更爲細化,設置1年、2年、3年、5年、8年和10年六個維度,引導投研人員追求產品中長期可持續的業績表現,從制度層面保障基金中長期的良好運作管理。
德邦基金認爲,不斷優化激勵約束機制,將客戶獲得感與基金經理考覈掛鉤,引導基金經理以長期視角,爲投資者創造更穩健的投資回報。
此外,也有基金公司表示,推行股權激勵機制,打造合夥人文化體系,本質更是引導長期理念,使得公司經營管理層作爲企業合夥人,經營決策更着眼於長遠利益、放棄短期得失,堅定不移地走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的正確道路。
變化三:超額收益與絕對收益被多家基金公司提及。
在被動基金髮展的大時代,基金公司普遍把主動管理的重點放在了絕對收益與超額收益上。
農銀匯理基金介紹,投資策略方面,公司持續建設特色投研體系。打造絕對收益特色品牌,形成更加有效的絕對收益投資模式。同時,鞏固保持權益基金優勢,努力把握市場向好趨勢,把握投資機會。
上銀基金戰略規劃與產品部總監吳海文也表示,針對權益投資客戶,配合投研成果,爲投資者把握市場主線實現良好回報,如佈局國企紅利主題基金,聚焦投資高股息、現金流較好的企業,努力實現絕對收益目標。
博時基金指出,公募基金可着力提升公司研究的能力和股票定價的能力,着力提升多資產配置的能力和風險管理的能力,提升絕對收益的投資能力,通過多資產的組合配置,更好地分散風險,爲投資人豐富收益的來源。
摩根資產管理同樣認爲,當下公募基金除了擁抱指數化投資大潮外,公司對公司不同投資策略、產品線進行梳理優化,希望以此爲投資者帶來長期的超額收益。
以主動權益產品線爲例,摩根資產管理對標摩根資產管理全球主動權益的策略,把主動權益投資團隊定位爲三個小組:成長、均衡成長、均衡與價值。這三大策略,無論是在美國市場還是國內市場,都是較爲成熟的策略,是有機會爭取長期超額收益的。
“對於不同風格的基金經理做了跟蹤誤差的區分:對產品進行了重新梳理,對不同風格產品的業績基準進行了再匹配。”摩根資產管理認爲,把相對於業績基準的“跟蹤誤差”納入考覈,並對於不同風格的策略設定不同跟蹤誤差的“風險預算”。
變化四:投研方向聚焦新質生產力。
今年以來,科創板塊引領市場上漲,踐行服務國家戰略理念,緊跟國家政策導向,聚焦新質生產力,提升研究賦能水平,公募基金也下足了功夫。
博時基金表示,基金行業的高質量發展要求功能性大於盈利性,爲進一步提升投資者獲得感,基金公司要以高質量發展爲目標,以服務新質生產力爲中心、投資者價值創造爲基石,堅定、全面進行發展模式的轉型,將公司規模和利潤的增長建立在新質生產力形成和投資者盈利的可持續發展的基石之上,努力爲投資者創造更多回報。
農銀匯理基金表示,圍繞新質生產力、科技主題、低權益養老、低波紅利等方向,重點加快均衡類權益產品申報、發行。銀河基金也介紹,公司完善科創投資研究體系,加強對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型企業的深度研究。
德邦基金表示,應該積極跟蹤國家戰略佈局,深入發掘其中具備長期、價值投資價值的產業,加快相關領域人才引進與培養的力度,儘早構建並不斷強化相關產業的投研能力,打造差異化的競爭優勢。與國家發展大趨勢更契合的投資方向,不但是基金公司落實金融強國戰略的有效途徑,也是讓投資者切實參與並分享到國家戰略落地的發展紅利的有效方式。
變化五:合理降費、主動讓利成爲流行詞。
自2023年主動權益基金開啓降費以來,基金公司降費、降傭等讓利範圍不斷拓寬,目前,主動基金、ETF、QDII基金以及債券、貨幣基金降費均在進行之中。
“行業對降費趨勢的響應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提升客戶獲得感的方式。”德邦基金表示。降費讓利,提升投資者金融獲得感,已經從監管引導與要求,變成了基金公司的主動選擇。
招商基金介紹,近兩年來公司陸續調低旗下多隻基金的管理費率及託管費率,積極推進產品降費,降低投資者參與成本,持續讓利投資者。同時,也在積極發行成立普惠屬性產品,發行行業首批浮動管理費產品,通過管理人讓利產品的佈局,增強基金管理人和投資者的利益一致性。
包括興證全球基金、交銀施羅德等基金公司設計和發行了浮動費率產品,通過與業績掛鉤的浮動費率力爭更好地激勵基金管理人,與投資者利益綁定、風險共擔。
平安基金表示,公司關注合理讓利型基金,這類產品通過降低費率、優化產品設計,強化了公募基金與投資者的利益綁定,推動行業從“規模導向”轉向“回報導向”。這種模式不僅提升了投資者的獲得感,也促進了基金行業的高質量發展,爲資本市場注入更多長期資金,形成良性循環。
變化六:主打陪伴,投教成爲工作的重中之重。
投教是當下基金公司最爲熱門、也是最願意分享的話題。
金鷹基金指出,基金產品不同於消費品,產品的銷售完成意味着服務的剛剛開始。需要將產品的售後服務與投教和陪伴並重,避免重銷售輕服務,提升以客戶爲中心的需求響應和解決方案能力,加強投教服務體系建設,重視客戶體驗和陪伴,豐富服務場景,提升服務水平。如提供更加便捷的交易渠道、更及時的市場信息、更個性化的投資建議等,尤其是在市場調整階段給投資者更多的關注,增強投資者對市場的理解,儘量減少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爲。
萬家基金表示,公募基金行業各方應齊心協力,加大投資者教育工作力度,力求“在合適的時機,把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持有人”,爲投資者帶來良好的投資體驗。積極與媒體、渠道展開深度合作,藉助線上線下豐富多樣的投資者教育活動,廣泛倡導“理性投資、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理念。
通過調研來看,基金公司已經形成了線上投資者陪伴矩陣、線下投教活動的格局,此外,還有公司專門成立投教部門。
以平安基金爲例,通過官網、公衆號、微博、財富號、基金經理生活號等線上平臺,公司爲投資者提供日常的陪伴服務,形式包括圖文、視頻、直播等,內容則包括市場分析、政策解讀、防詐知識等構建起投資者陪伴服務矩陣;線下走進社區、高校開展投教工作,後續還將探索拓展至老年大學等場所,聚焦老年投資者權益保護等系列活動。
財通基金也在養老金融上做文章,其推出“好好享壽”養老綜合金融服務,響應中基協“基金行業話養老”號召,財通基金首創落地“產品+投教+公益”聯動新模式,涉及養老產業調研、養老知識點科普、養老互動體驗、助老公益活動等。
鵬華基金方面在形式上多有創新,比如積極響應“基金行業話養老”投教活動號召,推出100箇中國女孩的養老想法等一系列養老投教創新投教項目;建立高校公募REITs投教基地,促動投資者認識第四類資產,以及創新“綠色金融”領域投教形式,開創“綠能先探”投教IP。
此外,銀河基金推出投教IP形象機器人“銀團子”、上銀基金推出了原創投教IP“漲了鴨”及相關的系列投教內容,以IP形象來更好貼近投資者進行相關知識傳播。
在部門設置上,興證全球公司內部建立了投教聯絡人制度,各個部門均通過投教聯絡人,參與到投教工作中來,共創投教內容、共同支持投教活動,並培養一批金牌投教講師隊伍,並落地興證全球基金-復旦管院投教基地;摩根資產管理在2023年特別成立了投資者教育部,專職專人負責投資者教育工作的推動和實施,將投教工作提升到更高的公司戰略和文化高度。
浦銀安盛基金介紹,在投資者教育和陪伴服務等領域始終堅持“以客戶爲先”價值理念,完善“全流程”的投資者服務,以構建聯接投前、投中和投後的全流程服務體系爲重點,爲客戶提供全生命週期、立體多元的陪伴與服務。
提升投資者獲得感,基金公司在產品設計上的深度思考
在基金公司看來,提升投資者獲得感,基金行業需要從產品設計、人才培養、逆向銷售、科技賦能、公司內控等多個方面入手,其中,因基金公司資源稟賦不多,產品設計是探索最多的方向之一。
基金公司作爲財富管理市場上投資策略和產品的重要供給者,應當積極推動產品及業務守正創新,培育專業投研能力。
博時基金認爲,公募基金擅長的傳統投資領域是股票和債券,要通過投研能力的建設,將管理的資產逐步拓展到商品、海外股票和海外債券、REITs、匯率及期貨期權等風險管理工具,打造全球範圍內多資產類別下資產配置交易框架。
“基金行業要回歸本源,以投資人利益出發,加強核心投研能力建設,提高大類資產配置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努力爲投資者能夠賺到錢、賺到波動可控的穩健收益。”博時基金指出,在滿足不同投資者的細分理財需求方面,應創設更多元化、更精細化的投資理財工具。
招商基金表示,在原本產品類型之上,還應發展科創主題基金、綠色主題基金、QDII基金、FOF基金、公募REITs、股權投資等,爲實體經濟和國家戰略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也爲投資者提供更豐富的資產配置工具。
萬家基金介紹,伴隨居民財富管理需求日益呈現出多樣化態勢,基金公司應緊密結合不同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和投資目標,精心設計更加多元化的產品體系。例如,針對不同市場週期的特點,適時推出適配的投資主題或投資策略產品,助力投資者更好地實現自身投資需求與產品的精準匹配。
立足低風險產品客戶需求,農銀匯理基金把握貨基結構性機會,優化債券產品線。基於公司利率債產品優勢,逐步增加零售債基產品,推動零售、機構渠道均衡化發展,加強互聯網產品供給,滿足線上渠道客戶投資需求。
在被動指數發力的國泰基金介紹,在佈局ETF產品的時候,秉承“發小做大”的原則,許多產品發行規模都比較小,經過不斷的投資者陪伴和持營培育,最終成長爲行業領先的旗艦產品。讓投資者在慢慢成長的過程中更好地把這些工具納爲己用,是公司在日常的投資者服務中,最希望達成的。某種程度而言,這種與投資者共生共贏的相伴成長,也是工具化產品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此外,國泰基金還持續推出封閉期、持有期產品,從產品底層設計的角度,幫助投資者管住追漲殺跌和頻繁交易的動作,爭取比較好的長期持有體驗;試點持有期浮動費率基金產品,實現管理人和投資者利益捆綁,保護投資者利益。
金鷹基金則對主動管理的產品,通過清晰的主題界定和投資比例約束明確產品定位,例如碳中和、科技等主題的基金等;此外,也根據不同投資者需求,對產品目標客羣進行精準區分,既有專爲機構投資者設計的產品,也有主要面向個人投資者的基金,並在投資策略上做出相應調整;對於一些設定特殊的產品,如持有期較長的偏股混合基金,也專門搭配了強制分紅條款,幫助投資者及時鎖定收益,提升投資體驗。
吳海文也介紹,上銀基金在產品設計上以投資者需求爲起點,並通過有針對性的投資策略以實現投資者的投資目標爲終點,爲客戶提供良好的投資體驗。例如針對零售客戶穩健的投資理財需求,佈局30天至180天各期限持有期中短債基,配合中短久期和信用挖掘策略,力爭實現較低的回撤和波動等。
此外,圍繞着“行業規模增長如何匹配持有人的投資體驗”,國泰基金有深刻的思考。
國泰基金表示,行業的高速發展,基金管理規模的擴大,對基金管理人的投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長期維度來看,規模和投資業績並不一定互爲負作用,但在資本市場發展的過程中,某一個階段可能會出現規模和投資收益不匹配的情況:一是投研團隊或個人的投資能力和管理規模存在不匹配的情況;二是在資本市場裡市值達到一定規模後,會對投資操作帶來一些壓力。
對此,國泰基金指出,隨着資本市場的發展,基金經理管理規模的合適邊界也在不斷擴大,但是一定要與投資能力和行業的市值容量相匹配,才能獲得和規模相匹配的收益,爲基民帶來良好的體驗感。這一方面對基金管理人的投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需要基金經理背後的投研平臺提供專業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