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了,提醒老年人別隨便碰這4樣禁忌,傷身又散陽,別忘了告訴家人!

7月20日,入伏第一天,68歲的劉叔頂着烈日回家,汗流浹背。他迫不及待從冰箱端出冰鎮西瓜,連吃兩大碗。

不到半小時,胃裡翻江倒海,頭暈目眩,被家人緊急送往社區醫院。“這是寒溼傷了脾胃!”醫生一句話點醒了他。

其實在三伏天裡,老人若稍不留神,養生就變“傷身”。而一些看似解暑的行爲,反而暗藏隱患!

一、三伏之“險”:老人爲何需格外謹慎?

三伏天的悶熱潮溼,對老人而言是三重挑戰:

1. 身體散熱機能衰退老年人體內水分佔比比年輕人低約10%,汗腺功能減弱。當空氣溼度超60%時,汗液難以蒸發,核心體溫可能在30分鐘內上升1.5℃以上。

此時若再遭遇高溫,中暑概率大幅提升。

2. 慢性病波動隱患臨牀觀察發現,三伏天老年人心腦血管急診量增加23%。

高溫促使血液黏稠度上升,血壓波動幅度可達20mmHg,中風概率隨之增高;高溼環境還會讓慢阻肺患者呼吸困難加重近半。

3. 脾胃虛寒的連鎖反應中醫認爲,夏季陽氣浮於體表,脾胃反而虛寒。

老人消化功能本就衰退,若再貪食寒涼,溼氣滯留易引發食慾減退、營養不足、免疫力下降的惡性循環。

二、守住健康底線:老人三伏天四件禁忌之事

1.烈日下“曬伏”超一刻鐘

“曬伏”本是傳統習俗,但三伏天紫外線指數常達8以上,裸露皮膚暴曬15分鐘即達損傷。

老人皮膚修復能力弱,易加速老年斑生成,頭部暴曬還可能引發腦膜血管擴張性頭痛。

可以選上午8-9點或下午4-5點柔和陽光,戴寬檐帽護頭頸,背部曬10分鐘就停。

2. 晨練後衣衫透溼

“夏練三伏”不等於揮汗如雨。每升汗液流失0.5-1克鉀元素,老人血鉀低於3.5mmol/L時,易出現肌無力、心律失常。

而打太極或散步時,心率控制在(170-年齡)次/分,微汗即止,運動後小口喝淡鹽水補電解質這樣比較好。

3. 洗澡水涼過35℃

冷水刺激使血管瞬時收縮,血壓驟升30mmHg,心臟負荷劇增。寒溼從毛孔侵入關節,可能誘發舊傷疼痛。

建議:水溫調至42℃,沖洗不超15分鐘,浴後喝半杯生薑紅糖水驅寒。

4. 每日冷飲超一杯

5℃冰飲入胃需耗能37千卡升溫,連續三天可使胃酸分泌減少40%,引發“冰箱胃炎”。中醫提醒:“冷飲入口如冰刃,脾胃受創難自愈。”

不過可以在家自制常溫酸梅湯,也就是烏梅30克+山楂15克煮水,或含服話梅生津解渴。

三、記得告訴家裡老人,這些三伏生存指南

1. 飲食:

主食巧搭配:薏米紅豆粥(比例2:1)利溼,拌入山藥泥30克健脾胃。

蛋白質優選:鴨肉(性涼)、豆腐(每餐100克)替代牛羊肉,補充優質蛋白。

解暑茶飲:荷葉5克+石斛3克沸水沖泡,化解頭重胸悶。

2. 起居:

睡眠節律:晚10點入睡,早6點起牀,午休25分鐘

室內微環境:空調設定27℃+風扇低速搖頭,溼度保持55%-60%。公園納涼的老人分享:“開空調穿雙薄襪,膝蓋不疼了。”

通風時機:上午10點前開窗對流20分鐘,避免正午熱風入室。

3. 科學運動與情緒調節

游泳是優選,但忌野泳。水託着身體,關節沒負擔,游完神清氣爽。

情緒管理同樣關鍵——氣溫超35℃、日照超12小時時,人體易出現“情緒中暑”,遇事冷處理更明智。

最後說一句

三伏養生不在“避熱”,而在“衡熱”。

正如《黃帝內經》所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清晨陽光初現時靜坐10分鐘,感受熱氣從頭頂百會穴緩緩注入;傍晚用40℃艾草水泡腳15分鐘,引火歸元。

這種“外熱內溫”的平衡之道,纔是千年智慧的結晶

來源:青島廣播

溫馨提示:本文所載的健康相關信息僅供參考,不代表本平臺觀點,不能直接作爲任何健康干預的依據。在採取任何預防、治療或治癒的措施之前,請先與醫生進行溝通。

文中所提姓名均爲“化名”,切勿對號入座

(蓬萊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