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當心“熱中風”!專家:這幾類高危人羣需警惕

“熱中風”:氣溫超32攝氏度時

出現的“卒中”

近日,全國多地開啓“炙烤模式”,氣象臺持續發佈高溫預警。隨着正式入伏,意味着“蒸籠模式”已啓動,高溫高溼的天氣會更加常見。在大家忙着防暑降溫時,有一種危險正在悄然逼近,那就是熱中風。“中風”是卒中的俗稱,“熱中風”指的是氣溫超過32攝氏度時出現的卒中事件。那麼“熱中風”有什麼症狀?和普通中暑有什麼區別?又爲什麼會危及生命?

研究表明,極端高溫天氣和極寒天氣都會增加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根據卒中引起的出血或缺血的異常狀態,一般可將其分爲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熱中風”中的大多數屬於缺血性卒中。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馬青峰表示,“熱中風”是一種特殊的腦血管病,它主要就是外界的高溫造成了一個誘發腦血管病的發生或加重,屬於腦中風的一種特殊類型。

這種特殊類型的“中風”的發生機制包括血液濃縮、血管失控及血壓波動等。在炎熱天氣下,人體出汗增多,血管擴張明顯,若水分補充不及時,容易導致血容量不足,在血液濃縮的情況下,血小板易於聚集,就會增加血栓的形成風險。而高溫容易導致人心情煩躁、易怒,從而引發血壓波動,也可能誘發卒中。

專家介紹,夏季頻繁進出空調房間或讓冷風直吹頭面部,會使血管迅速收縮或擴張。老年人的血管彈性較差,受冷刺激易引發血管痙攣。這些因素相互疊加,導致高溫天氣成爲卒中發作的重要誘因。

“熱中風”和中暑症狀相似

如何區分

發生“熱中風”時,可能會出現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這些症狀和中暑有相似之處,但卻並非中暑,如何區分這兩種在夏季高溫天氣下容易出現的疾病呢?

中暑主要是體溫調節功能紊亂,最早症狀是臉紅、眩暈,隨後高熱、出汗少甚至無汗,嚴重時昏迷,但無特定偏側症狀 。而熱中風是腦血管意外,會有突發的局部神經功能缺損,如偏癱一側肢體無力或活動不靈、偏身麻木、言語表達障礙、說話含糊不清、理解困難 、口歪眼斜、流涎、步態不穩等。一旦出現這些症狀,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對於熱中風的高危人羣,一定要警惕。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馬青峰表示,熱中風的高危人羣,其實就是我們腦血管病的高危人羣,往往都是我們的老年人,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的這些人羣;或者肥胖、大量抽菸和飲酒這些都是高危人羣。尤其如果做過血管檢查,這種腦血管狹窄的也都是熱中風的高危人羣。

當身體出現預警信號時,如何判斷是“熱中風”並及時作出處置,可以爲科學的救治贏得寶貴的時間。專家介紹,如果出現疑似“熱中風”患者,可以按照“一二零 ”口訣進行檢查。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馬青峰表示,我們可以做個自測,比如說我們先看看一張臉,對着鏡子看看有沒有口齒歪斜,二是看一下我們兩隻胳膊平舉,有無一側下垂;零是指我們說一句話,看看有沒有口齒不清。如果這個“一二零”有一項突然間出現問題,就應該及時撥打120。

專家介紹,卒中發生後的4.5~6小時是救治的黃金期。靜脈溶栓及動脈取栓治療能夠最大程度減輕腦部損害,使致殘率降低40%。在等待救護車到來時,應注意使患者保持平靜,避免情緒激動,要禁食、禁水,以防窒息。

如何預防“熱中風”

今天正式入伏,不僅標誌着一年中最熱、最潮溼的“三伏天”拉開序幕,也是“三伏貼”冬病夏治的第一天,正值傳統養生的關鍵節點。悶熱天氣容易誘發健康隱患,而此時也是調理身體、防治冬病的黃金時段。那麼,入伏後如何預防“熱中風”?備受關注的“三伏貼” 又該如何科學貼敷?這份入伏養生指南趕緊收好。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預防“熱中風”的發生呢?專家建議,日常生活中要做好情緒管理,高溫天儘量保持心態平和,避免情緒劇烈波動引發血壓起伏。注意環境溫度,避免在每日10時至15時高溫時段長時間戶外活動。合理使用風扇、空調降溫,將室內溫度控制在25到28攝氏度,並定時通風換氣 。天氣炎熱一定要及時補水,防止出汗較多出現脫水。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馬青峰表示,脫水就會造成我們的腦部的一個血容量不足,那我們的大腦就會出現缺血、加重腦血管這個梗死的情況,當然了這種脫水也可以造成血液黏稠,也會誘發血栓的形成,要控制好危險因素,比如說血壓、血糖、血脂,不要因爲氣溫高,我們沒怎麼吃飯,然後又不怎麼吃藥,那這樣造成原發疾病出現了,這種不良的一個情況,而誘發我們的腦中風發生。

除了預防“熱中風”,入伏也是“三伏貼”冬病夏治的最佳時機。作爲傳統中醫特色療法,三伏貼通過將辛溫驅寒、通經平喘等功效的藥物製作成貼敷膏,主要貼敷於大椎、肺俞等穴位。三伏天時人體陽氣外發,氣血通暢,此時貼敷可藉助自然陽氣,溫通經絡、驅散體內寒邪,提升機體的抗病能力,也可以對冬季易發疾病進行提前干預,從而減輕或避免冬季症狀的發作,具有“四兩撥千斤”之效。

北京市名老中醫北京東城中醫醫院主任醫師盧世秀表示,呼吸系統反覆發作或漸進性加重的疾病,包括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鼻炎、咽炎等,多發生在冬天的這些證候的慢性病,有預防和抑制作用。

今年三伏分爲初伏、中伏和末伏三個階段,每伏連貼3日,每日1次,每次2-4小時爲宜。貼敷前應避免劇烈運動,保持皮膚乾爽。兒童、體弱者,貼敷時間宜短,並要在貼敷期間密切注意有無不良反應。貼敷期間飲食宜清淡,儘量避免食用寒涼、過鹹等食物;應慎食海鮮、牛羊肉等,以免影響療效。

北京市名老中醫北京東城中醫醫院主任醫師盧世秀表示,孕婦、年老、體弱、皮膚過敏,處於疾病急性發熱期以及貼敷部位皮膚有創傷者,應慎用或禁用。

來源:北京新聞

編輯:申琪

實習編輯:胡蕊帆

責編:汪冰 陳光明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