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V 每年害2300名嬰兒住院 醫界疾呼優先公費補助

嬰幼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疫情逐漸升溫,兒科專家提醒,RSV並非「小感冒」,一旦惡化恐引發重症,甚至需要入住加護病房。醫界呼籲臺灣應加速推動嬰兒免疫與防治策略,與國際做法接軌。

由臺灣疫苗推動協會(TIVS)主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 Taiwan)協辦的「嬰兒RSV免疫防治策略」專家閉門會議日前在臺北舉行。

與會學者指出,RSV具高度傳染力,嬰幼兒感染後常見流鼻水、咳嗽、發燒,若病情惡化,可能出現喘鳴、呼吸急促、脣舌發紫,甚至進展爲細支氣管炎或肺炎,情況嚴重需送進加護病房。馬偕兒童醫院醫務部部長紀鑫強調,臨牀變化可能快速且危險,家長必須及早就醫。

根據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分享,2019年全球約3,300萬名5歲以下孩童因RSV引發下呼吸道感染,其中360萬人住院、逾10萬人死亡;臺灣每年也有約2,300名一歲以下嬰兒因此住院。早產兒、慢性肺病、先天性心臟病與免疫不全嬰幼兒是高風險族羣,若發展爲重症更有致命危險。

黃玉成說,防治方式包括嬰兒接種單株抗體,或透過孕婦接種疫苗將抗體傳給胎兒。其中長效型單株抗體適用所有嬰兒,已在國際間普遍推行。

臺中榮總兒童感染科主任陳伯彥指出,後疫情時期,RSV在月子中心、託嬰機構與幼兒園頻繁出現羣聚,社區傳播活躍。嬰幼兒母體抗體快速下降,加上托育場域環境難以徹底消毒,讓病毒容易散播。他呼籲應加強月子中心及托育機構的感染管制,改善通風、加強清潔消毒,並建議父母考慮讓嬰兒接種長效型單株抗體,以降低羣聚感染風險。

臺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則指出,長效型單株抗體具成本效益,建議臺灣可先從早產及弱勢族羣分階段納入公費,兼顧公平與經濟效益,逐步邁向全嬰兒公費補助。

臺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補充,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建議嬰兒採取RSV免疫接種策略,包括長效單株抗體與孕婦疫苗,目前已有29個地區推行全嬰兒接種。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是高收入國家,部分中低收入國家也全面提供公費給付。

李秉穎強調,雖然臺灣尚未納入公費,但長效型單株抗體已獲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推薦,其效益應被重視。他呼籲政府應透過政策倡議、地方補助與企業資源支持,加強媒體宣導,提升施打率,共同守護新生兒健康。

臺灣每年有約2,300名一歲以下嬰兒因感染RSV住院。示意圖/Ing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