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眼比不過電眼 AI防扒成趨勢

日臺交流協會月前點名臺灣扒竊猖獗,圖爲人潮衆多的臺北士林夜市,員警加強巡邏以防竊案發生。(本報資料照片)

日益式微的扒竊犯罪,近期因日臺交流協會點名「臺灣扒手橫行」,成爲雙北警方防制重點。科技偵查官警指出,AI可透過影像辨識、行爲分析和即時警示,強化防竊效果,在歐美國家已普遍應用,且能即時且無間斷監控,減少人爲誤判或遺漏,並可客製化應用至不同場域及需求,利用AI防竊或將成爲新趨勢。

刑事局科偵官警表示,Google去年開始測試利用AI判斷手機是否被竊,若偵測到大幅移動、異常加速等可疑行爲,系統會自動鎖住螢幕,防止竊賊使用。此外,AI能進行影像辨識與行爲分析,持續運算監控畫面,若發現將商品塞進外套或用包包遮掩等可疑行爲,能在瞬間發送警告給現場人員。AI並可持續累積辨識資料,學習更多扒竊手法,降低誤報率,提升精準度。

國內科技廠商表示,防疫期間就曾利用AI進行監視影像的人羣計數與口罩辨識,在達到人數警戒門檻或有人未戴口罩時,自動通報告警,準確度可達90%以上,不易受天候、光線與背景等環境影響,可應用至商場、公安與保全等相關產業。

警方表示,在人潮擁擠處,AI防扒竊系統能利用監視器畫面深度學習,自動辨識推擠、假碰撞、拉開包包拉鍊、用刀割破揹包等可疑行爲,大幅提升防竊效果,特別適用於夜市、商圈、大衆運輸、景區等扒竊熱區。此外,能偵測人流聚集,人數超過設定門檻或人羣駐留異常,系統可快速通報有潛在扒竊風險。

官警建議,可利用AI結合犯罪大數據進行智能巡檢與聯防,運用AI熱點預測,強化監控與分時分區巡邏,並即時調閱影像協助破案,或主動偵測慣竊,讓警方能守株待兔逮人。

警方也提醒,除了幾種常見方式,扒手還會利用人們察覺防範的心理,在防扒警語附近,觀察被害人下意識摸包包而暴露財物位置後,再伺機行竊。

至於今年迄今雙北約發生16起日籍旅客遭竊案,其中有包含菲律賓與蒙古籍嫌犯。警方研判,跨國扒竊應是隨機犯案,並非特別針對日本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