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雜品315|衛生巾行業陷“質量門” 牙膏宣傳誇大功效

根據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統計,2024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消費者投訴1761886件,比上年增長32.62%。

在具體商品投訴中,共收到日用雜品投訴38363件,相比2023年同比增長16.26%,投訴量在全行業中排第5位。

日用雜品作爲高頻消費商品,然而這一領域卻頻現 “缺斤短兩”、“虛假宣傳”、“質量隱患” 等各種亂象,這不僅損害了消費者權益,更暴露出行業監管與商業倫理的深層問題。

衛生巾行業陷“質量門”

2024年11月,衛生巾“暴雷”成爲社交媒體大事件,和“衛生巾”相關的話題持續引起熱議。

事情的起因,是有網友發現,一些衛生巾的實際長度明顯短於包裝上標註的長度。消費者們紛紛開始測量衛生巾長度,結果發現幾乎所有品牌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國標負差”問有網友親手測量發現,市面上許多衛生巾的實際吸收層長度都短於包裝標識,有少幾毫米的,甚至還有少幾釐米的。

而一衆被質疑“偷工減料”的衛生巾廠家,其迴應都並未讓消費者感到滿意。大部分品牌表示長度±4%符合國家標準,ABC的客服更是以一句“如果覺得接受不了可以不買”惹了衆怒。

11月22日,ABC創始人公開道歉,並承諾:“12月份就會有部分產品實現國標零負差,2025年3月全線產品實現國標零負差,有差的也是正差。也懇請大家給我們一些時間來做調整。”

隨後,越來越多和衛生巾質量有關問題被揭露出來,例如pH值相當於窗簾標準、有的含有蟲卵、有的使用黑心棉等。衛生巾的價格,也由此遭到消費者的吐槽。“關鍵這東西也不便宜啊,賣那麼貴還搞出那麼多問題。”

不僅如此,在黑貓投訴平臺中搜索“衛生巾”,發現有4000多條投訴,大多關於衛生巾側漏、有異物、用後過敏等問題。

關於衛生巾一系列爭議的背後,暴露了諸多衛生巾企業在追求利潤的過程中對消費者需求的忽視。根據 Euromonitor數據,從2009年至2023年,衛生巾平均價格從0.49元/片增長到0.9元/片,以4.79%的年複合增長率持續上漲。事實上,根據中泰證券2019年發佈的《衛生巾行業深度報告》,衛生巾行業平均毛利率可達45%;七度空間的母公司恆安國際2023年衛生巾毛利率甚至達63.8%,逼近奢侈品牌LV的68.8%。

牙膏宣傳誇大功效

近年來,在電商平臺,一些牙膏產品大肆宣稱具有消炎、止血、抗過敏、抗幽門螺桿菌等功效。不少消費者爲美白、抗過敏等功效宣稱所吸引而購買,普通消費者往往難以準確判斷其真假。

在黑貓平臺上,多名消費者投訴稱,他們購買的兒童牙膏被宣傳爲“可吞嚥”,而相關規定明確規定兒童化妝品標籤上不得標註“可食用”等詞語。

有電商平臺上熱銷牙膏功能介紹稱,可以去牙結石、清理牙垢,而客服卻迴避提供效果驗證報告或臨牀數據。據新華網報道稱,北京口腔醫院的劉醫生表示,牙結石通常比較堅硬,很緊密地附着於牙齒和牙齦表面,牙膏一般不能去除牙結石。

目前電商平臺不乏“消字號”“械字號”產品當牙膏賣的情況。在阿里健康大藥房線上銷售平臺,有一款宣稱“三天顯著白牙”的“牙膏”,經覈實,該“牙膏”實爲“械”字號牙科藻酸分離劑。

《牙膏監督管理辦法》規定,“消”字號、“械”字號、“藥”字號產品均不屬於牙膏的範疇,安全風險相對較高的需要按照藥品、醫療器械實施嚴格監管。

專家指出,牙齒潔離劑是一種輔助清潔口腔工具,主要通過化學反應清潔牙表面的污垢和細菌,使用頻率應該在兩到三週一次,且不能長期使用。該類產品不能替代牙膏。

網售小商品“缺斤短兩”難絕跡

3月1日,山東煙臺一大學生網購了100只一卷的垃圾袋,拆開清數後卻發現僅有38只。事後,商家進行了部分退款,這一事件引發了廣泛關注。

據北青報報道,此類“數量縮水”在網上銷售的日用小商品中不是個案。記者隨機選取10家電商平臺銷量靠前的垃圾袋,發現標註“100只裝”的產品價格從6.9元至19.9元不等,部分商品評論區充斥着關於“數量不足”“數量虛高”的投訴。

不僅是垃圾袋,更多網購日用小商品也在遭遇“缺斤短兩”,買的一次性手套後發現實際數量比商品標註的少了一半、500根棉籤到手380根、標註300張的抽紙實爲100抽……

似乎此類“數量縮水”現象,在電商平臺的日用品領域已成行業潛規則。顯露的不僅僅是商家違背契約精神、欺詐消費者的面目,更折射出網購背後岌岌可危的誠信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