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中國氫專利競爭力 超越日本首度居冠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中國已在氫相關專利競爭力方面超越日本,首次躍居第一位,成爲該領域最具競爭力的國家。中國企業不斷在電解槽製造等領域提高技術實力,歐美的氫生產卻在通貨膨脹等因素的影響下陷入停滯,中國的領先優勢正在擴大。
觀察者網引述報導指出,日本經濟新聞社出資的數據分析機構Astamuse對氫的製造、儲存、運輸和供應、安全管理以及利用五大領域的專利進行了統計。針對2013年到2022年在全球申請的約18萬項氫相關專利,該機構按照可行性、專利權剩餘期限等因素實施了專利競爭力評分。
除利用領域之外,中國在其他四個領域和國別綜合實力上均居首位,超過了在上一次調查(2011年至2020年的約14萬項專利)中位居第一的日本。自2020年9月中國提出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的目標後,中國每年的專利申請數量增至日本的兩倍。
報導稱,中國在製造領域的優勢尤爲明顯,效率也在迅速提高。彭博新能源財經的數據顯示,在利用可再生能源電力生產的「綠氫」製造廠中,2023年中國企業的設備成本僅爲歐洲企業的四分之一。
根據英國伍德·麥肯茲諮詢公司的數據,中國企業的電解槽製造能力佔到全球的60%,這是一種透過電解水制氫的設備。與此同時,中企已經佔據了全球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渦輪機市場的大部分份額,正制定將可再生能源的優勢應用於氫能領域的戰略。
日本大和綜研的專家張曉光表示:「目前,中國企業更重視市場份額和增長速度,正在擴大製造能力。他們着眼於拓展海外市場,正計劃在歐洲和中東建立工廠。」
中國在2022年公佈了氫能產業的發展規畫,明確提出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規畫還提出到2025年將綠氫的產量提高到每年10萬至20萬噸,但實際上的推進速度已遠超目標。
日本經濟新聞指出,日本在2017年就公佈了氫基本戰略,中國卻能夠在項目推進速度方面超過日本,原因之一是參與企業的數量衆多。2024年中國電解槽製造商已達到100到200家,市場競爭激烈,而日本只有旭化成和東芝等幾家企業。
日本和歐洲一直專注於燃料電池汽車等領域的氫需求,中國企業更關注化工和鋼鐵等大量消耗氫的工業領域。在難以用電力替代熱能的領域,氫作爲替代能源備受關注,例如中國寶武鋼鐵集團已於去年在現有的鍊鋼爐中引入氫。
隨着制氫成本進一步降低,中國對氫的需求不斷增加。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對氫的需求達到每年2800萬噸,約佔全球總量的30%,成爲最大的氫能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