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揭臺灣啦啦隊秘辛!轉型「偶像化」背後挑戰大

安田峰俊透過文字,寫下臺灣啦啦隊文化。(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臺灣運動賽事的主角原本是球員,近年來,場邊負責應援的啦啦隊女孩,有「偶像化」的傾向,話題不斷。日本紀實文學作家安田峰俊,親自來臺認識臺灣啦啦隊文化,並在日媒《週刊文春》撰寫相關的文章。

安田峰俊表示,臺灣啦啦隊成員,除了臺籍女孩,陸續也有日本、韓國成員加入,應援文化正在迅速轉變,從啦啦隊女孩的應援商品、社羣經營到粉絲養成制度,逐漸跳脫傳統體育應援角色,成爲娛樂產業的一環。

以樂天桃園棒球場爲例,安田峰俊經過觀察,發現啦啦隊成員擁有個人毛巾、T恤、抱枕等應援商品,甚至設有獨立販售區,與選手商品分開。部分球迷直言:「來球場一半是爲了啦啦隊」,可見啦啦隊的人氣不輸球員。

此外,安田峰俊注意到,許多俗稱「砲哥」的攝影愛好者,會手持專業器材,坐滿啦啦隊表演舞臺前排,捕捉自身喜愛的成員倩影,就像是追星族一般。

樂天女孩舞蹈總監陸筱晴告訴安田峰俊,臺灣啦啦隊近幾年轉變極大,「以前只要跳得好就可以,不用經營社羣,也沒有粉絲守候,現在每人都要思考如何成爲個人品牌,還要經營網紅或是演藝事業,完全不同的時代了。」

她指出,過去跳啦啦隊的人,多半來自舞蹈科班或上班族轉職,現在大部分都是網紅與前偶像加入居多,顯見啦啦隊的產業生態變化。

臺灣啦啦隊轉爲偶像化,是從2016年開始。Lamigo桃猿啦啦隊LamiGirls以團體歌手的身分出道,拍攝MV、上電視節目,帶動偶像風潮,同年其他球隊亦開始積極地經營啦啦隊。

另一位受訪者、來自味全龍啦啦隊「Dragon Beauties」的佩霓(Penny),是今年4月纔出道的新血。她本來是幼教科系學生兼模特兒,錄取後歷經四個月的練習生訓練,因爲沒有舞蹈經驗,靠學姊手把手的教導,才獲得出道的資格。跟Penny同期的練習生共15人,但正式出道的包含她僅有4人,其餘6人因各種原因離開,可見競爭、淘汰激烈。她也提到,練習生時期曾不知道如何讓妝不易掉,上場幾次後才逐漸學會。

值得注意的是,味全龍啦啦隊從練習生階段就開始販售其個人周邊,讓粉絲從起初就能支持喜愛的女孩、參與她的成長過程,與日本偶像AKB的「養成系文化」極爲相似,對此Penny認同地表示:「應該多少有受到日本偶像文化影響。」

安田峰俊指出,臺灣啦啦隊變得偶像化、商業化的過程,也出現女孩和粉絲之間的互動摩擦,例如收到粉絲私訊騷擾、拍照糾紛等,導致啦啦隊女孩經營社羣的壓力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