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局的重新洗牌 2025年參院大選結果與未來動向之探析
▲日本首相石破茂。(圖/路透)
●鄭子真/文化大學政治系教授
2024年10月甫上臺的自民黨石破茂內閣,一上任即面對內政與外交重重難題。起自2024年衆院大選自民黨失去絕對多數席次,繼而面對今年美國川普總統的對等關稅,以及國內通貨膨脹、米價持續攀升等難題,導致內閣支持率一再下降。綜上,衆院選後的政權跛腳,讓自民黨不得不更謹慎面對此次參院大選。
基本上,參議院具有社會代表性,並非衆議院的衝刺民意。然而參議院的特色在於,衆議院隨時可以解散和改選,而且議員任期只有4年;相對地,參議院議員任期爲6年,而且是定期舉行改選,基本上無法任意變動議院席次,凸顯執政黨的政權要穩定,必須在參議院取得席次過半的重要。
再者,雖然憲法賦予衆議院對於法律案與預算案一定程度的優越權,然立法程序須經參衆兩院同意始能成立,若執政黨無法在參議院取得足夠席次,即使法案得以在衆議院通過,亦可能因參議院之否決而導致政策推動受阻,進而對執政黨施政造成實質挑戰。
而此次日本參院大選過程,迥異於上一波國民民主黨、維新之會的表現,異軍突起的參政黨、保守黨等,完全洗刷傳統社民黨、日本共產黨的小黨印象,提出強而有力且震撼民心的口號。
嶄新化小黨短期內快速興起且瓜分自民黨席次,政黨政治從安倍晉三政權的「自民一強」,逐漸切換到多黨化競爭,跳脫以往從大黨分離出來的小黨角色,成爲看待此次參院大選結果的關鍵,以及左右未來日本政局的走向。
前哨戰的東京都選舉 自民一強的崩解
6月22日東京都議會選舉,自民黨無法維持現有的30席次,拱手將最大黨位子讓給小池百合子領導的「都民之會」,也讓自民黨警覺到7月20日參院選舉的風向改變了。
2024年10月衆院大選自民黨才慘遭滑鐵盧大敗,爲避免朝小野大的「扭曲國會」重新在參議院上演,大選前石破茂首相祭出給國民2萬日圓的給付金政策,以對應物價高漲的民怨。原本自民黨期待能夠以此牛肉政策招攬民心,然而影響自民黨選情的重點,在於嶄新小黨的出現和四成中間選民的動向。
一直以來自民黨堅持必須要有消費稅財源,以支付高齡化社會福利政策的支出,同時與美國對等關稅談判不力,此次參院大選面臨着內外夾攻的狀況。
相較之下,諸如傳統的社民黨或是革新的參政黨等,都表明必須減稅或是廢止消費稅以減輕民衆負擔。朝野兩方對於消費稅的對立,加上烏克蘭戰爭起日本國內通膨持續攀升,短期內若無法改善民衆生活和提高收入,自民黨要以目前的政策吸引選民目光是困難的。
換言之,在野黨重視的是如何在短期內讓民衆對其政策有感,進而投票以獲得更多席次;自民黨則是作爲執政黨,必須穩固國家財源,以平衡發展對外安保和對內的社會經濟議題。
反觀在野黨狀況,由於日本國內經濟低迷,凸顯參政黨在此次參院大選祭出川普主義性質的「日本優先」政策,如限制在日活動的「外國人政策」等;國民黨則是挾持上次衆院選舉成果,持續訴諸降低所得稅門檻和減稅方針等。
從這些小黨的政策都能觀察出,跳脫以往附庸在大黨的路線,提出讓民衆有所感的極右化路線發展,卻也導致政治更加動盪和不穩定。
執政的自公聯盟面對最大在野黨立憲黨的進攻,以及重重包圍的維新之會、國民黨、參政黨小黨等,從衆院選舉到東京都選舉、參院大選的節節敗退,要如何維持住執政江山的保衛戰,勢必選後要與在野黨進行協商或合作,過去十年的自民一強風光已不復見。
▼選後石破首相自詡自民黨仍爲「相對」的最大政黨,但席次大幅後退,包括未改選席次,即使與公明黨聯手也僅達到122席次,無法達到參院過半數門檻。(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日本多黨化 政治混亂期的來臨
原本就是低支持率誕生的石破茂內閣,在去年衆院大選已失去執政聯盟的過半數優勢,進而在今年6月東京都議會選舉結果,延續執政敗象。石破內閣爲期不到一年的光景,在這次參院選舉依舊無法挽回不了頹勢,未來更可能面臨被逼宮下臺局面。
參院大選結果主要政黨的席次分配,分別是自民黨39席(選區27、比例12)、立憲黨22席(選區15、比例7)、維新之會7席(選區3、比例4)、公明黨8席(選區4、比例4)、國民黨17席(選區10、比例7)、共產黨3席(選區1、比例2)、令和黨3席(選區0、比例3)、參政黨14席(選區7、比例7)等。
選後石破首相自詡自民黨仍爲「相對」的最大政黨,但席次大幅後退,包括未改選席次,即使與公明黨聯手也僅達到122席次,無法達到參院過半數門檻,這是從1955年體制成立以來,自民黨第一次在參衆兩院同時失去絕對多數的優勢。
自民黨對於如此慘敗的成績,後石破時代的來臨,意味着自民黨必須面對政治的世代交換和激烈的在野黨競爭。然而7月21日石破首相在記者會的論述重點有續任的意願、與在野黨的關係、美國對等關稅協商、社會福利財源與減稅等,卻未觸及民衆最有感的通膨和減稅議題。
失去政策辯證能力和挽救經濟方針的自民黨,未來日本政局的腳本可能有下列,一是石破內閣辭職,並且重新改選黨主席,但由於參衆兩院勢力分佈已經是在野黨大於執政黨,因此並不意味着內閣總辭後一定誕生自民黨首相。
其次,自民黨主席之爭將圍繞着小泉進次郎和高市早苗的競爭。衆所皆知,在米價高漲的當下,小泉被委託擔任調整米價的農林水產大臣,成功逐漸降低米價,進而擺脫去年黨主席選舉之際的拙劣姿態。
雖然作爲黨主席或是日本總理的候選人,仍被外界認爲太青澀,卻具有年輕世代政治交換的代表性。高市早苗則秉持強勢安保作風,有一定的年輕和改革選民的支持,但黨內仍然有排斥的聲音出現。
二是維持自公路線,同時在政策上與其他小黨合作。自民黨可能祭出令和版的大政奉還,除了公明黨,將與更多在野黨合作的可能。
自民黨與在野黨的關係,目前雖然與國民黨協商降低所得稅門檻,與公明黨討論國民年金議題等,與維新之會探討安保議題等。但在政策協商過程中對於這些予取予求的政黨們,不排除自民黨未來可能朝向與參政黨和保守黨的小黨合作,尤其是參政黨。
參政黨在這次參院選舉表現亮眼,選前在47個都道府縣皆有提出候選人,意在獲得比例代表區席次,而結果也不負期待,大幅躍進到14席次。
事實上,參政黨主席神谷宗幣具有強烈政治意志,該黨僅成立五年,就從地方政黨一躍成爲重要小黨。雖然選舉過程出現黨主席的失言風波,但參政黨提出的廣納人才、減稅、外國人問題等,都深獲民意支持,展現出積極參政和政治實力。在自公聯盟無法在國會過半數的情況下,吸收小黨共同運作政權,令和版的大政奉還必須還政於民,始得繼續維持。
三是以立憲民主黨爲首的最大在野黨,要求自民黨負起政治責任,以及帶領其他小黨成立在野大聯盟,力抗自公執政。又或者在野黨在秋天要求解散衆議院和舉行選舉,力求民意支持在野大聯盟的執政。無論上述哪種腳本,都說明接下來日本政局的動盪和混亂期的來臨。
小結
此次大選結果顯示出日本政局未來三個趨勢,一是自民黨執政的適當性與否,二是日本的多黨政治,三是關鍵小黨的嶄新化。
首先,執政的自公聯盟勢必尋求與更多政黨建立合作關係,以確保政策能順利在國會推動。抑或是敗選後石破續任並啓動內閣改組,將成爲外界檢視自民黨執政能力與改革誠意的關鍵時刻。
7月21日記者會石破錶示執政黨要謙虛、反省和真誠,然而在野黨批評其言行不符,指出石破選前選後態度如一,並未展現政治領導人應有的負責任姿態。
遑論自民黨失去參院兩院的絕對優勢,不僅喪失主導國會的能力,更難以聲稱代表社會主流民意。自民黨敗選究竟是長期組織體質僵化所致,抑或石破作爲首相的領導失當,仍有待黨內進一步檢討釐清。
未來若自民黨欲廣納在野黨合作,政策制定過程勢必面臨更多磨合和討價還價,提高自民黨在外交談判和安保合作的困難度。
其次,日本多黨化和政治混亂期的來臨。選後國民黨和參政黨紛紛表態不與自民黨聯合運作政權,而石破卻聲稱要尋找與在野黨的共同點,說明發球關鍵在野黨手中。參院大選後重新洗牌的執政黨與在野黨不同調,代表日本政治再度邁入多黨化和混亂時期,政權的不確定性將造成同盟國無法明確合作方針和外交談判,也會引發國內政治僵局和國會空轉的可能性。
最後,關鍵小黨的嶄新化。迥異於上階段維新之會等政黨強調國家安保的重要性,這次諸如國民黨、參政黨表現亮眼的小黨,提出內政上「日本優先」之深獲民意口號。
相較之下,立憲黨雖貴爲最大在野黨,但獲得比例制的7席次與國民黨、參政黨一樣。此外,過往作爲關鍵小黨的公明黨,在此次比例制上僅獲得4席,顯示其民意支持的下滑趨勢;主張社會主義的共產黨亦僅取得2席,不如令和黨拿到3席次,凸顯日本選民對於非典型小黨表現出新的支持趨勢。
往後關鍵小黨的嶄新化,將讓日本政黨政治脫胎換骨,邁入另一個維度的變革。
▼大選結果顯示出日本政局未來三個趨勢,一是自民黨執政的適當性與否,二是日本的多黨政治,三是關鍵小黨的嶄新化。(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思想坦克」,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