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千島海溝強震恐引發海嘯 氣象署點名1縣市須特別注意
日本北海道東部近期外海頻頻發生地震,有日本專家指出,一旦千島海溝發生強震恐引發大海嘯的可能。中央氣象署地震預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雖然日本地震的震波在來到臺灣時會因地層衰減,但進入淺海時由於速度減慢容易有堆高作用而形成海嘯,其中東北部的宜蘭地區港口、出海口等要特別留意。
吳健富表示,日本發生的地震震央常位於海域,這也是會有海嘯的原因,至於對臺灣的影響,震波傳遞過程中會逐漸衰減,海嘯波在深海區域傳遞速度較快,但一旦進到淺海區時會因爲海牀而讓速度減慢,這時由快到慢的推進就會有堆高作用,也因此產生海嘯。
吳健富指出,當海水從出海口往內陸走時,就可能造成海嘯,其中東部的宜蘭平原地區港口、出海口等要特別注意海嘯的影響,西半部因爲是在臺灣另一側,除非震央是在臺灣海峽中間,否則不太會受海嘯的影響。
至於千島海溝的地震是否帶給臺灣海嘯風險,吳健富說,這部分還需更多學術研究,不過民衆一定要有海嘯的風險意識和相關安全防範措施。
至於日本鹿兒島近期震不停,假如發生大地震是否會對臺灣帶來影響?吳健富表示,鹿兒島較靠近沖繩海槽北側,目前該地區都是羣震爲主,規模大約4或4.5,除非地震規模達到7.0且深度在35公里以內纔有可能造成海嘯波,因此對臺灣影響應不大。
氣象署指出,當海底發生深度較淺的大地震時,因爲地震造成海底地形發生變動,同時造成此區域的海水向上擡升,這便是海嘯的生成,之後海嘯就會以圓形水波的方式向四周傳播。當海嘯在深海傳播時,其速度約爲每小時700至800公里,但振幅僅約數十公分至1、2公尺,因此在海上航行的船隻不會有很明顯的感覺;但是當海底的深度變淺時,即海嘯傳播至陸地附近,速度會變慢,振幅會成長爲數倍,對於沿岸會造成很大的損害。
北海道外海示意圖,與本新聞無關。路透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