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行長:全球金融治理需防範監管套利和風險跨境傳導
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行長潘功勝近日撰文指,呼籲國際社會落實監管改革,加強跨境協同,防範監管套利與風險跨境傳導,並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爲核心構建全球金融安全網。記者陳政錄/攝影
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行長潘功勝指出,全球金融治理監管仍然碎片化、新興領域監管不足以及非銀行中介機構風險上升等挑戰。他呼籲,國際社會落實既有監管改革措施,加強跨境監管協同,防範監管套利與風險跨境傳導,並強調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爲核心,構建多元、高效的全球金融安全網。
潘功勝在16日出版的2025年第18期《求是》雜誌上發表署名文章《堅定實踐全球治理倡議持續推進全球金融治理改革完善》。他在文中寫道,全球金融治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全球金融穩定體系面臨一些新的挑戰。
潘功勝首先指出,監管框架仍然碎片化,甚至出現「競爭性逐底」的傾向。近來,《巴塞爾協定III》等國際監管規則的執行,受成員國國內政治因素影響出現擺動,可能會帶來監管套利,削弱全球金融穩定體系。國際社會應積極落實已議定的監管改革措施,防範監管套利和風險跨境傳導。
再來,潘功勝表示,數字金融等一些新興領域監管不足。比如,對於快速擴張的加密資產市場和氣候風險相關的監管框架,全球監管協調不足,監管取向大幅擺動並受過強的政治因素驅動;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缺乏統一監管標準。全球需要加強監管協同,補齊全球金融監管短板。
另,潘功勝稱,對非銀行中介機構的監管仍然薄弱。過去20年,非銀行中介機構在全球融資中的比重大幅上升。這類融資穩定性較弱,透明度較低,槓桿水平不斷上升,監管有待加強。
展望未來,以強有力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爲核心,構建多元、高效的全球金融安全網,維護全球金融監管規則的一致性和權威性,是防範與化解國際經濟金融危機的關鍵路徑,也是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應該繼續堅持和努力的方向。
針對國際貨幣,潘功勝表示,從歷史來看,國際貨幣體系始終處於演進之中,國際主導貨幣的更替反映國際格局的深刻變化,本質上是國家競爭力的迭代。17世紀,荷蘭盾成爲早期國際通用貨幣;18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英鎊成爲國際主導貨幣;二戰後,美元確立國際主導貨幣地位並延續至今。
他認爲,未來國際貨幣體系可能繼續朝着少數幾個主權貨幣並存、相互競爭、相互制衡的格局演進。無論是單一主權貨幣還是少數幾個主權貨幣作爲國際主導貨幣,主權貨幣國都需要承擔相應責任,強化國內財政紀律和金融監管,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