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崛起 臺商大膽西進
旺報社評
今年是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年初於美國消費電子品展(CES)預告,與AI結合的機器人時代來臨,將成下一個「兆級」美元產業,接著於5月GTC大會展出BDX機器人,動作靈活讓現場驚呼連連。今年人形機器人生產將破萬,2050年可望達10億臺,市場規模突破5兆美元,遠超過目前全球汽車產業規模,中美兩強各有擅場,大陸搶得硬體制造主導地位。
硬體制造 具主導地位
摩根士丹利發佈報告指出,全球56%人形機器人相關公司總部位於大陸,佔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鏈63%。過去5年大陸申請近5700件人形機器人專利,幾乎是排名第二的美國4倍,專利主要集中在產業鏈中游的本體結構、核心部件及下游整合技術。
大陸原本落後,20多年前才研製出第一臺機器人,但成長飛速。大陸的進步集合了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是指AI飛速進步,大陸精於製造,生成式AI和大語言模型浪潮下,AI技術爲人形機器人提供了高度的交互、感知和分析決策能力,與大陸的機械製造能力結合,給了機器人極佳的發展環境。
地利與大陸完整的產業鏈和人形機器人制造特性有關。從核心零部件到整機制造,大陸擁有完整的產業鏈,讓大陸有較高的價格和時間優勢。深圳市南山區集聚了超過200家人形機器人企業及機構,一款人形機器人從研發到加工廠生產,最快3周可以組裝完成。
人形機器人與電動車技術重疊,有利於大陸人形機器人產業。電動車需要很高環境感知力,也要有交互能力,它通過感測器和演算法來處理外部資訊,進而引導機器運動。在資訊採集、資料分析、電池技術等方面,人形機器人和電動車有大量技術交叉,讓大陸輕易取得機器人優勢,因而許多電動車企業佈局搶進機器人市場。
至於人和,當數大陸的政策優勢。人形機器人多年前定位爲「顛覆性產品」,決在2025年實現關鍵技術突破、2027年產業規模化。爲了促進產業發展,大陸規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稅負抵減最高200%,讓企業願意釋放資金髮展技術,大量資源投入人形機器人相關研發,進而主導全球機器人產業發展。
精密製造 臺灣有優勢
大陸積極爲人形機器人創造應用場景,今年8月北京將舉行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目前爲機器人設置工業場景、醫院場景和酒店場景共3類、6個項目,並論證其他應用場景。這些活動不僅能檢驗機器人的「智慧」程度,還可獲取大量實際資料,供研發改進。
大陸積極發展人形機器人,有幾個原因。從經濟效益看,不僅黃仁勳認爲人形機器人是下一個兆級美元產業。大陸一份報告也顯示,2029年大陸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可望達到人民幣750億元,2035年可擴大至3000億元。更重要的是,大陸製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人形機器人不僅是重要發展方向,更是解決製造業成本增高、勞動力短缺等結構性問題的關鍵。
人形機器人對未來產業和國家發展都非常重要,許多國家投入賽局。除中美兩領先國家外,法、德、日、韓都投入了大量國家資源和產業力量,臺灣在全球機器人供應鏈上不可或缺,摩根士丹利發佈的人形機器人世界百強榜,臺灣有臺積電、鴻海精密、上銀科技及和大工業4家企業上榜。
臺灣長於精密製造和關鍵零件,應創造機會擴大局部優勢。大陸在減速機、滾珠螺桿、機器視覺模組等精密零件方面仍有欠缺,臺灣精密零件不僅性能高,比美日韓更有價格優勢,符合大陸的高端缺口,大陸強大的量產能力有助臺企降低成本。研華、新代等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上的臺企已西進大陸,大陸機器人已逐漸取得優勢,臺商大膽西進可搶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