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內憂外患 市值縮水

“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一把好牌,卻打的稀爛(來源:本站財經)

“一把好牌,卻打的稀爛!”用這句話來形容這家公司再合適不過了。

要說當下最火的行業,人形機器人必然會有一席之地,相關概念股都漲的飛起。

然而,本應受大家期待的“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卻在2024年12月30日開始的十個交易日內,市值縮水了超50%,讓市場大跌眼睛,股吧裡股民們也是怨聲哀悼。

騰訊更是2天直接減持6%,把持股降至2%,之後減持,騰訊無需再發公告。

這背後都發生了什麼?

優必選,由周劍在2012年創立,是國內較早聚焦人型機器人的企業。早在2018年就推出了雙足機器人Walker。公司產品先後幾次登上春晚,更是風光無限,吸引了大批明星資本,騰訊、科大訊飛、海爾等都在其中。

但隨着特斯拉在2021年提出了人形機器人的概念後,該領域開始被市場關注,導致優必選的多位技術骨幹被多家公司高薪挖走。

2023年12月29日,優必選成功上市。上市後的前3個月,公司股價一路飆升,最高較發行價翻了超3倍,市值也一度超過1400億港元,也是最高光的時刻了。

隨後的日子裡,公司的股價開始了漫長震盪下跌的過程。而在上市整整滿一年後的第一天,一則公告更是給公司蒙上了陰影。

2024年12月29日,公司公告稱,董事會主席兼CEO周劍分別與多位股東終止一致行動方協議。此舉導致無人持有優必選投票權超過30%,讓公司面臨無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的情況。

而這背後,可能是公司內部存在的“路線之爭”。

周劍堅信人形機器人是未來AI的最佳載體,並認爲人類因爲有情感屬性和社會屬性,只有真正意義上的人形機器人才能與人類實現更好的交互。

不過,在優必選內部,對於是否應該繼續投入研發人形機器人,還是轉向其他類型的機器人,如四足機器人,存在不同的聲音。

有股東認爲應儘快實現商業化,也有的認爲應繼續加大投入研發,以保持在行業內的技術領先優勢。

這些分歧,或許是導致周劍和其他股東“分手”的主要原因,其中也包括前面所提到的核心骨幹流失。

2021年9月,優必選北研所負責人趙明國離開優必選,其離任引發了該研究院的人事地震,導致北研所徹底解散。曾有媒體報道稱,是因爲趙明國與周劍意見不合,最終導致分道揚鑣。離職兩年後,趙明國加盟其弟子程昊創業的人形機器人公司加速進化,擔任首席科學家。

路線分歧、技術骨幹流失等內部動盪因素的存在,其很大原因也是在於如何更好的“活下去”。

財報顯示,儘管公司營收保持持續上漲,但卻遲遲無法解決公司虧損的難題。

據統計,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優必選三年半的時間累計虧損了37.1億元,比營收還多。

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爲了在當下競爭激勵的環境中,維持競爭力,從而持續的高額研發投入。2023年,優必選研發投入達到4.9億元,佔到同期總營收的46.4%;2024年上半年,研發投入2.28億元,同比繼續上漲。

第二點,就是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模式並不清晰。

在技術上,人形機器人的通用化大模型仍未成熟,當下人形機器人的智能水平和泛化能力尚未達到理想狀態,這限制了其在複雜多變的非結構化場景中的應用。其次,關鍵零部件的部分技術仍存在瓶頸。

但最重要的是,人形機器人具備高昂的研發和生產成本,規模化生產難度大,這使得產品價格遠超普通消費者的消費水平,市場需求有限。

優必選招股書披露,Walker系列平均售價高達598.8萬元,兩年半(2021年至2023年上半年)僅售出10臺。

2024年半年報顯示,優必選的營收大頭主要來自教育和消費級產品,而它們的平均售價分別低於1.5萬元和低於2000元。

儘管2024年,優必選對外透露,旗下人形產品先後走進比亞迪、東風、一汽以及吉利等汽車工廠實訓,並聲稱其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已收穫超五百臺車企意向訂單。

但不爭的事實是,汽車等下游工業領域,被視爲人形機器人可能最早實現規模化應用的落地場景,加上AI等熱門概念的持續推動,各大車企早已蠢蠢欲動,宣佈進入該賽道。

一邊是有錢有技術的中老車企,一邊是傅利葉、智元等快速崛起的新星。在這樣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公司還面臨着資金告急的情況。

有內憂、有外患,優必選能否在有限的牌裡找到出路,從而留在牌桌上,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