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道普及率低遭點名檢討 桃市府:明年底拚逾6成
桃園近年新增許多人行道和通學步道,不過普及率仍未達6成被審計處點名檢討。圖爲新屋區永安國小通學廊道。本報資料照片
桃市府改善行人地獄,近5年來人行道普及率提升逾1成,但仍未及6成,遭審計處點名檢討。工務局表示,去年已斥2億元改善35條道路,針對其餘地點將先設置條線型人行道,再視情況改爲實體。民代則呼籲加強橫向整合,一併改善貨車上下貨空間等問題。
桃園不少道路車多路窄、人行道障礙物多,屢有民衆反映,許多車流量大的路口,行人庇護空間不足、欠缺斑馬線退縮設計,過馬路總心驚膽顫。
審計處表示,桃園市升格以來持續推動行人無障礙友善環境,近5年來人行道普及率持續上升,自2020年的39.26%上升至2024年的53.11%,5年來增加13.85個百分點,但仍未達6成;桃園市作爲直轄市,應積極因應高齡化社會需求,確實改善行人通行環境。
議員楊朝偉表示,市府短期內或許可以用標線型人行道作爲替代方案,但長期而言仍應盤點可以施作實體人行道的道路,才能落實人車分道,確保用路人安全;市府也應與在地民代合作盤點道路現狀,依施作可行性、道路事故發生率及居民接受度等標準,評估施作的先後順序,訂立明確的施作時程。
議員魏筠表示,市府近年積極改善多所學校的通學步道,不過除了校園,商圈的行人環境也亟需改善,包括民衆停車空間、貨車上下貨空間、行人指引等配套措施都應一併配合,才能消解店家對生意衝擊的疑慮與反彈。
養工處迴應,隨人行道逐年增加,可施作的路段已逐漸完善,不過尚有部分道路因路寬或地形條件限制無法設置人行道。
養工處表示,針對舊市區預計將先以標線型人行道畫設,待民衆與用路人習慣後,將標線型人行道改爲實體人行道;針對校園周邊也會透過跨局處小組通力合作,以學校作爲起點,進行人本無障礙環境改善,目標在今年底提升人行道普及率至55%,明年底提升至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