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更迭 海鯤號11月交艦添變數
國造潛艦海鯤號7月3日自高雄港臺船乾塢出港,在外海進行浮航海測。(本報資料照片)
海鯤號潛艦大事紀
國造潛艦「海鯤號」迄今未進行海測,能否在11月如期交艦備受關注,總統府28日證實潛艦國造推手、國安會諮詢委員黃曙光請辭獲准,加上臺船已換到第三名董事長,一連串人事異動,增加外界疑慮。前參謀總長李喜明表示,現在國造潛艦面臨很大的風險,已不是能不能防衛臺灣,而是能否達到預期操作和作戰的目標。
臺船一向不公開測試時程,海鯤號前3次出港浮航,分別在6月17日、6月26日、7月3日,近日傳出若天候許可,海鯤號最快可能9月30日出港,進行第4次浮航驗證。若順利進行,將代表潛艦工程節奏仍穩定推進,未因人事異動與黃曙光請辭而受影響。
臺船原任董事長黃正弘爲成功大學教授,去年8月接任董事長,主責推動潛艦國造與海事工程,但剛滿1年就請辭獲准,由臺船獨董、成大副教授陳政宏接掌。外界揣測,黃疑因臺船虧損、內部管理和潛艦工程進度等問題未解才求去。
繼黃正弘去職後,如今建造海鯤號的關鍵人物黃曙光也請辭國安會諮委,由於關鍵人士先後離去,外界擔憂海鯤號進程是否會受阻;但也有專家認爲,黃曙光的離去,被認爲代表一切順利、他已完成階段性任務,可以安心交棒。
海鯤號合約交期爲今年11月,原本計劃9月完成海測,但迄今仍在浮航測試尚未潛航。陳政宏日前受訪強調,海鯤號每一階段都要按部就班,確保安全;並指下一次浮航不同以往,將驗證海鯤具備潛航條件,確保系統功能、潛艦性能與安全標準都能達成,才能進一步執行潛航與深海測試,包括潛望鏡深度與操雷試射等。
對於潛艦問題,曾參與荷蘭潛艦的接艦任務的李喜明表示,媒體報導海鯤艦有系統整合的問題,過去許多專家也不斷提出來,造船不太可能把所有裝備買回來就變成一艘船,潛艦更是如此。
李喜明與黃曙光同屬潛艦出身,但兩人因國造潛艦理念不合,形同陌路,不相往來。李喜明說,他在荷蘭的實務經驗,建造過程最少有兩個整合,一個是戰鬥系統整合,另一個是載臺系統整合,兩個系統之間又有整合,載臺系統的整合包括主機、電力系統、電瓶、輔機等,每個裝備之間要整合,不可能一艘船各個部位各自在運作,需要有介面,這就是整合困難的地方。
李喜明認爲,都已花費500多億元,當然希望國造潛艦能夠做好,但問題就是花錢造潛艦就能嚇阻中共嗎?而500億元可以做多少架高檔的無人機與無人艇?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