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必修遺產這堂課 把你的辛苦錢留給心愛的人
圖/pixabay
臺灣正面臨史上最大規模的繼承浪潮,但無論是豪門世家或市井百姓,一紙模糊的遺囑、一筆偏心的贈與,都可能點燃家族戰火,讓手足至親官司相對。家庭的財富,究竟該如何化爲一份傳世的祝福?
最新一期的《財訊》雙週刊製作「燦爛的遺產」專題,解析在財富移轉潮下切身的課題,透過專家的解析以及代表性案例的報導,提醒讀者在遺產規畫上可能會面臨的問題以及可以運用的金融工具。
《財訊》報導指出,臺灣繼承製度正因社會結構與家戶組成的改變而面臨挑戰;加上現代人關係疏離,頂客族遺產須與配偶兄弟姊妹共同繼承的爭議日增。根據內政部統計,2024年臺灣有5.35萬對夫妻離婚,每年又有4.5萬人再婚。重組家庭遺產糾紛頻仍,若未事先規畫,「繼」父母、兄弟姊妹皆可參與繼承。今年藝人大S驟逝,兩名子女監護與遺產可能落到前夫手裡,外婆和阿姨卻無從介入,引發社會關注。
根據中國信託《2025臺灣高資產客羣財富報告》,未來十至十五年將有5至10兆元財富從上一代移轉到下一代。財政部統計,2024年遺產稅收417億元、贈與稅314億元,總計731億元,年增18%,連四年創新高。這是全球趨勢,戰後嬰兒潮世代已步入退休,帶動「財富大轉移」。不過,根據司法院統計,繼承類民事訴訟每年雙位數成長,去年一審終結超過三千件,意即「繼承失敗」的家庭愈來愈多。
對此,《財訊》引述專家建議:「與其糾結死後怎麼分配,不如現在積極規畫人生,不管任何年紀,都該開始思考。」蘇家宏律師提醒,善用遺囑與事前溝通,降低衝擊:「在錢的世界裡,只有自己,沒有自己人。」
賴芳玉律師指出,單靠遺囑難解所有問題,遺囑能否順利執行更不容易。常見疏漏是未預留遺產稅金,導致繼承人無力繳稅而領不到遺產。因此可設保險金信託支付遺產稅與執行費用。不易變賣的不動產,也可預先評估抵稅可行性。遺產規畫最好整合律師、保險與信託專家。
《財訊》報導指出,最重要的是,傳承者規畫財產要釐清自己真正想留下的是什麼。許多人會設法剝奪繼承權,引用《民法》第1145條不孝子女條款,或以拋棄繼承架構重新分配。但賴芳玉強調:「只想着不給誰,就把遺囑功能想得太狹隘,應該思考家庭價值如何延續,讓子女減少爭執。」
【完整報導詳見財訊7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