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險2025版“負面清單”出爐: 嚴控年金險、兩全險“增額壽險化”,新增“報行合一”高壓線

專爲保險業 打造的垂直新媒體平臺

藍鯨新聞記者於業內獲悉,近日,金融監管總局在業內下發《人身保險產品“負面清單”(2025版)》,這已是監管連續第五年發佈人身險產品 “負面清單”。最新版清單覆蓋產品條款表述、產品責任設計、產品費率釐定及計算假設、產品報送管理等四部分,共涵蓋103條內容,相較於2024年增加9條具體要求。

作者|藍鯨新聞 石雨

針對產品條款表述,2025版負面清單補充“條款中約定的殘疾定義的評定標準沒有明確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依據。相關評定標準未包含標準的全稱、發佈機構、發文號及標準編號”“未使用由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產品示範條款”兩條紅線。

產品責任設計方面,監管對年金保險、兩全保險和萬能保險均補充相關約束。明確將“年金保險、兩全保險比照增額終身壽險的增額形式設計” “萬能保險追加保費條款描述不清晰,欠缺管理機制,產品設計的審慎性不足”加入清單。

“增額終身壽險近年來熱度較高,消費者對產品特性,包括如增額形式也較爲熟悉”,一位人身險公司相關負責人向記者分析,這次清單納入年金保險、兩全保險比照增額形式設計的內容,意在防止產品設計突破自身邏輯,爲迎合市場“賣點”出現異化。

在產品費率釐定及精算假設方面,“負面清單”共新增三條內容,其一,交費期間10年及10年以上的長期險,預定附加費用率集中在首年或前兩年,與實際情況相悖;其二,銀保渠道部分保險期間和繳別下,佣金手續費比例較高,產品設計審慎性不足;其三,備案材料中未列示總預定附加費用和總可用費用水平。

此外,還在“保險產品備案費用假設與實際費用不一致,費用描述不清晰、費用水平設定不合理”的基礎上,明確將“利潤測試費用、銷售費用、總可用費用高於定價費用,各種費用缺乏內在邏輯一致性”納入負面清單。

相關內容,均指向近年來行業着力推進的“報行合一”。“‘報行合一’並非簡單的要求執行與備案的備用水平一致,更需要保險公司在設定費用比例時做到合理與審慎”,保險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道。

值得一提的是銀保渠道,清單對“銀保渠道部分保險期間和繳別下,佣金手續費比例較高”劃定紅線,這背後,是行業在推進銀保渠道“報行合一”時,爲在監管要求下提高競爭力而調高產品佣金比例的現實。

“行爲背後,其實還是規模壓力”,業內人士坦言道。

“報行合一”嚴格執行的邏輯還在產品報送管理維度有所體現,2025版“負面清單”補充:銷售渠道同時報送“個人代理、互聯網代理、銀郵代理、經紀代理”中的多個,不符合“報行合一”相關要求;對不予備案但已經開展業務的產品,未及時停止銷售。

近年來,監管連續發佈人身保險產品的“負面清單”,逐年根據新發現問題進行補充,爲行業及時劃定紅線,防範風險,已成爲保險公司產品開發的重要對照參考。

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內容聯絡:1316141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