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會:教育部盤點政治受難者 深化社會和解

國家人權委員會今天說,人權會透過報告揭示威權時期侵害受教權情形後,教育部爲此盤點全國815名具教職及學生身分政治受難者,並訂定名譽回覆處理原則,納入「國家轉型正義教育行動綱領」,期盼透過制度化措施深化人權保障及社會和解。

國家人權委員會今天透過新聞稿表示,2023年公佈「通案統整監察院歷年調查國家不法行爲所致相關權利損害之案」專案報告,由時任委員王幼玲、蕭自佑、林鬱容及王美玉督辦,揭示威權時期教育體系中「受教權」遭侵害情形,並呼籲國家應回覆被害者權利。

人權會說,教育部爲此盤點全國815名具教職及學生身分政治受難者,涵蓋國小至大專院校等各級學校,其中教職人員560人、學生255人,以國立臺灣大學76人最多。

人權會指出,教育部並參酌人權會報告意見及相關案例,今年9月23日訂定「威權統治時期國家不法行爲之具教職及學生身分被害者名譽回覆處理原則」,納入「國家轉型正義教育行動綱領(2023年至2026年)」,結合轉型正義教育推動。

針對名譽回覆處理原則重點,人權會說,包括教育部設置「單一窗口」受理,並得由「財團法人威權統治時期國家不法行爲被害者權利回覆基金會」或轉型正義相關民間團體協助轉介。

人權會表示,名譽回覆處理原則並規定,具體作法是頒發名譽教師或畢業證書、舉行公開回復儀式、編修校史檔案及辦理人權教育活動等。

人權會指出,教育部盤點受難者並訂定處理原則,有助落實「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也就是政府須建立保障名譽的救濟措施等國際義務。期盼透過制度化措施,讓因威權統治國家不法行爲被終止任教、不當懲處或中斷學業的被害者,回覆應有權益及名譽,深化人權保障及臺灣社會和解。